温 罐
作者:刘曙光
前天冬至,今日才有交九天的寒冷感觉。室外天冷云重,象在准备下雪了。晚饭后,沏了杯淡茶,又温灯读了会儿闲书,再打了盆热水泡脚,然后躺在被窝里。这一切做毕,闭目静卧,忽然想起少年时我家的两个温罐来。
1982年秋天,我家在东厢房处盖了一间泥瓦房用来作灶屋。灶屋盖成后,母亲说“灶火屋子大了,要盘个双火口的大煤火台儿,煤火台儿挨墙处要放下两个大温罐,煤火台儿下边还要留个“猫洞”,猫喜欢睡热窝。过年过节时,一个火口蒸馍,一个火口炒菜做饭用。”父亲虽然是教师,但也是能工巧匠,泥瓦活儿,木工活儿都会做,盘煤火的活儿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母亲从老家的集会上买了两个黑青色的陶罐,现在回想,每个罐约能盛4公斤水。某一天,父亲当师傅,我和母亲当小工,搬砖,和泥,垒煤火台儿,砌猫洞,挖煤渣坑……。忙了近一天,黄昏时分,温罐放好了,猫洞砌好了,母亲试用新煤火做了一顿捞面条。母亲说“火好用得很”。
我家那两个温罐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保证天天有温水用,另一个是炕馍、炕“筋红薯”。令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每到冬天,早起上学,天冷风寒,舀半盆子温热水,我们姊妹几个轮流洗手洗脸,暖和得很;再是洗了手脸后,到另一个罐子里拿温热的“筋红薯”吃。多半罐子的“筋红薯”,又甜又筋道又温热,现在想起来,嘴里还甜甜的。那个年代,农村的娃们哪有什么零食小吃,“筋红薯”、馍干儿就是上好的美吃了。我家当时虽穷,但这两样美吃从来没缺过。当年,冬天用温热水洗脸的家庭也不多,我有两个要好的同学,冬天和我一块儿睡,为的就是早上有热水洗脸,而且还能吃到炕不糊焦的“筋红薯”,当然他们也常带蒸熟的红薯放到我家的温罐里炕。
1986年,我家拆了那间泥瓦灶屋,在东厢房处盖了三间砖瓦房,灶房仍是单独的一大间,灶台一如既往,那两个温罐仍在原岗位坚守,尽职尽责。这年夏天,我五伯父、五伯母从郑州带回来一只如小老虎般的猫,灶台下的猫洞也有了用武之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各种家用电器和新能源普及开来。烧壶热水成了分分钟钟的事;零食的种类有上百种千种,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了,“筋红薯”已不在是孩子们的喜好了;液化气灶既干净,又省力,还不占地方。终于,终于,拆了旧灶台,换上了液化气灶,下了那两个温罐的“岗”。
现在,那两个温罐不知还在不在?若在,对于我家来说既是古董,也是有功之物,值得保存的。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温罐水——不动(冻)”,怎么能不动呢?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一刻不停变动着。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很多时候,面对变动的生活,不变的却是心情。生活往前走,心却往回想,这心情也许就是怀旧吧。
冬夜清冷,易起旧思,写此短文,聊以慰藉那远去的时光。
刘曙光
2021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