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茶具历史及演变
说到茶具,我们脑海中常会出现茶杯的形象。这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茶具,主要用来盛茶的容器。
但是,古代茶具的范围却比现在要大得多。根据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的说法.茶具的种类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篇、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ōu、煮茶”等。
由此可知,茶具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中国的茶具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可见唐代煎茶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出现于北齐,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
二: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等。
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即形成于宋代。
宋代的饮茶主要以点茶为主,煎茶为辅,在点茶基础上升华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盏是宋人对茶碗的称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除享誉盛名的五大名窑:官窑、哥、汝窑、定窑、钧窑外,浙江的越窑、龙泉窑青瓷,福建的建窑、同安窑,均生产陶瓷,这些窑口大量生产不同类型的茶具,千年之后,我们借助这些陶瓷茶具可以领略当时饮茶之盛况。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唐宋时即已出现的散茶开始大行其道。
三: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以后的事,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茶饮之宗”,散茶于是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罗后冲饮,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泡,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
明代的茶具从材质上来讲,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明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四: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清代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
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等瓷器外,还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
特别是乾隆一朝,新创了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陶瓷,并能生产仿木纹釉、仿石纹、仿青铜彩的瓷器,把中国陶瓷工艺推向历史的新高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喜饮茶,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瓷窑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
宫廷饮茶讲究排场,而民间饮茶则率性随意,茶具也多了几分野逸之气。清代民用陶瓷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泼,纹饰则更加生动。各地由于饮茶习俗不一,而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茶具。
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
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
清代茶具的多样化还体现在茶托形状的变化上,茶托最早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从出土的青瓷盏托可见/南朝时越窑就已生产茶托了。清代的茶托品种丰富,花样繁多,有的因制成船形,称之为茶船,还有十字形、花瓣形、如意形等。
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其内涵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