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一书,是记录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也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之一,现存七篇,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政治主张为:“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释析]
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 心志:思想。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曾,通“增”。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恒:常常。 过:过错,过失。 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内心困苦。困:困惑。于,介词,在。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指在国内。 则:如果。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恒:经常,常常。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溺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被皇帝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重用。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种方法来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出犯错误,这样以后(会从中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赏析]
前两段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中分别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最后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