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赵姨娘
赵姨娘怎么成为贾政的妾,《红楼梦》里没有交代。她做为家生子,可能曾经就是贾政的丫鬟,也可能是家族里的赏赐,或者是先婢生子(探春),而封为妾,或者深得贾政的宠幸而直接封了姨娘。不管怎样,赵姨娘是先奴后"主",但这并没有改变她在家族中的真实地位,反而使她极度功利,极度自私,成了贾府上下一个"不留体统"、 "倒三不着两"、"每生诽谤"的人。
曹雪芹对赵姨娘具有某种偏见吗?还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
我们知道,《红楼梦》不仅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重的文学手法来写,但它的最核心创作方法是写实主义。是对社会现实,对人生最真实的再现。对赵姨娘的描写,并没有超出这个基本原则。曹雪芹不是因为厌恶,而是为了真实。
赵姨娘给我们的印象是内心阴暗,潮湿,上面一层霉绿,不见开朗,不见阳光。对任何事情都用一种挑剔、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见不得别人的好、别人的优越,只能发人隐私、恣意毁谤,对贾府上下,尤其是有身份、得宠信的人,心中充满了嫉妒、怨恨。我们几乎见不到赵姨娘的温情、赵姨娘的欢笑、赵姨娘的爱。那怕她对贾环的爱,都是用龌龊的举止、粗鲁的语言来表现的。她羞于表达爱,表达赞美,表达美好,有的只有厌恶,只有詈骂。贾府中赵最忌恨的就是凤姐和宝玉。如果说凤姐之威曾经使赵恐惧、反抗,那么宝玉无论如何不会得罪她,可是,源于内心的忌恨,对于宝玉嫡子优越地位的不满最终使她施以狠手,通过马道婆的魇魔法,恨不得致人于死地。
在宝玉被魇病重期间,赵姨娘装模作样的前来探望,实际是想尽快达到目的。劝贾母预备后事,被贾母痛骂。可见赵姨娘对别人的感受毫无顾惜,浑然不知,为达自己的目的不惜践踏他人的亲情,这就是她极其令人厌恶的地方。
我们来仔细分析赵姨娘的内心世界。
周思源说:"赵姨娘是这个小说里面惟一的重要人物里头惟一没有任何朋友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她在贾府绝对不是孤家寡人、形单影只。第七十一回,特别写到她在林之孝家的面前搬弄是非,"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她自小在贾府,对贾府的环境和人事是非常了解的,只是因为地位低下,只能同同等的下人非常熟悉。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之间也逐步形成了共同语言和沟通方式,在这些对现实诸多不满的人群中,她不仅潜移默化受到种种逆反、抵触心理的影响,而且逐渐成了里面的一分子,甚至是里面的重要一员了。
红迷们议论比较多的,是赵姨娘同探春争执的一段事件。第五十五回,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吴新登的媳妇故意隐瞒旧例不报,想借着刚刚袭人母亲的死获赏四十两,蒙混过关,也拿四十两的发丧费,这一图谋被探春当场发现并受到探春的严厉申斥。吴新登家的狼狈而去。很显然,吴的这一举止,是事先同赵姨娘商量好的。为了拿到这四十两,两人事先做了周密安排,三个代理凤姐管事的,一个李纨,慈悲敦厚,一个宝钗,明哲保身,只有探春凌厉敏锐,但又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赵姨娘打好了如意算盘,认为事情没什么不妥。不料,恰恰被探春识破,计谋落空。
吴新登家的取来旧账走后,赵姨娘很快就赶过来,肯定是得到吴新登媳妇的通风报信,按奈不住了。赵姨娘当着李纨和众人的面,抱怨探春,称自己熬油了这么久,连袭人都不如了。探春把旧例念给她听,说明其中的原委、道理。赵姨娘说:"太太疼你,你越发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可以看的出赵姨娘满心的委屈。在她的心目中只有私利,甚至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求徇私,言语的粗俗、无理,令人瞠目。探春的辩驳自然不能说服她。李纨为了缓和气氛,说了替探春辩白的话,这反而把探春置于不利的处境,探春当然不能在受了王夫人、凤姐的重托之下徇私枉法!她据理表白自己的立场,更引来赵姨娘的恼怒:
赵姨娘气的问道:"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这最是赵姨娘的心声。它极真实地反映了赵的动机和她遇事看人的态度。心中只有个人私利的赵姨娘,已经到了不顾王法,不顾责任,不顾一切的地步!她同探春的冲突和不可和解的原因就是,她也以同样的视角来看探春,看探春的决断。"都是你们尖酸刻薄"是她对探春的评价,也是她继续嫉妒、继续愤怒、继续作怪的理由,也是她不可理喻的问题所在。
一个内心充满私欲的人,不可能有好的心态,也不可能有好的理解,有好的作为,好的人生。
再看第六十回,因为贾环要蔷薇硝,芳官给的却是茉莉粉,自认被轻侮的赵姨娘赶到怡红院来理论,路上碰到了夏婆子,其人的一顿挑唆言语,让赵姨娘"越发得了意","仗着胆子,"冲到怡红院。先是把茉莉粉撒在芳官脸上,而后是一顿污言秽语的谩骂,芳官回嘴,又挨了赵姨娘的两个耳刮子,芳官哭闹起来,引得其他的小戏子前来助阵,把赵姨娘团团围住,一顿撕扯、冲撞,直等到探春和尤氏李纨赶到喝住才罢。
分析此时的晴雯时说:" 而晴雯等在旁边做什么呢?故意拉偏手,晴雯高兴得要命,晴雯的笑是反映了曹雪芹心头之乐,曹雪芹就是要借晴雯和这些小丫头们,来揍赵姨娘,要让她出丑,要惩罚她。所以晴雯之笑反映了曹雪芹为自己设计的这一场,小小的闹剧而开心不已。"这显然曲解了曹雪芹的原意。
这场闹剧使得赵姨娘丑态毕现,颜面尽失,俨然一个凶悍泼妇,无体统,没算计,耳朵软,颟顸愚钝,毫无教养。但,赵姨娘真的这么愚蠢,这么不顾体统吗?
实际上,赵姨娘自己,不仅被利用,而且甘于被利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她深知这样举止的不当,但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更为了在婆子媳妇们面前"抖威风",甘愿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为的是,得到这一伙人的支持。探春的规劝很在理:"别听那些混帐人的调唆,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
当赵姨娘打芳官的时候,"外面跟着赵姨娘来的一干的人听见如此,心中各各称愿,都念佛说:'也有今日!'又有一干怀怨的老婆子见打了芳官,也都称愿。"除了夏婆子,第五十八回、五十九回,已经提及多起婆子媳妇同丫鬟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冲突的累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那些生活在贾府最底层的婆子媳妇们,他们势必要绝地大反击。
赵姨娘亦奴亦主的特殊地位,使她可以动粗殴打辱骂地位更低,更卑微的丫头,而这是同他们矛盾重重的婆子媳妇们不能完成的。赵姨娘在发泄自己的愤怒的同时,又得到众婆子媳妇的拥戴,也使她有了成就感、归属感,这也是她不顾身份体统去做暴虐之事的重要原因。
只看到赵姨娘的愚蠢和颟顸是片面的。要知道,在赵姨娘的背后,还有一只庞大的,对现实不满,对丫鬟受宠忌恨的人群,他们的能量是不小的。他们非常巧妙的找到贾府中失宠而远离以贾母为首的权力中心的人作为报复、发怨的枪杆子,一个是邢夫人,一个就是赵姨娘。由于这两人的助纣为虐,最终导致了抄检大观园的悲剧。
芳官也因为她的不理智,最终成为抄检大观园的牺牲品,她的命运结局不仅令我们同情,也值得我们反思。
赵姨娘这个形象是很具典型性的。她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缺乏社会关爱,缺乏教养,地位卑微,心性偏狭的一类人群的心态。他们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这种不满,不是对公益的尊重,对正义的渴望,对公平的追求,而是来源于极端自利的驱使和对世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设想。他们也会用极端自私的眼光去理解他人、看待社会。他们是体制下的暗流、人情的毒瘤,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完全可能揭竿而起,前呼后拥,成为社会毁灭性的颠覆力量。他们会不顾法统,不顾秩序,不顾亲情,一定要闹个天翻地覆,鱼死网破。他们只想看到崩塌,甚至只想看到灰烬。他们使人生变成一种极端,对社会与他人是一种赤裸裸的索取,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