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1~3)· 如实知自心

第七天(1~3)· 如实知自心

2020-05-15    26'23''

主播: 楚耘

175 5

介绍:
这一次的禅修,我是尝试着用直指的方式,让大家通过六根的作用来认识心性,有些人有所领会,有些人仍然茫然不知所云。其实即便觉得对心性有所体认,也还是需要依据经论反复的勘验、检视,然后才能谈得上保任、安住。冒然承担,可能会有很多渗漏。因为依六根门头的直指,是一种方便,有它的局限所在。这个在今后反复勘验的过程中,相信你们都会慢慢有所体会。 大家学佛修行,过去缺乏一些教理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系统的理论基础。今天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试着择其重点再跟你们讲一讲。前些天是从“行”上,给你们指一个入处,那也只能算是一个入处。今天我试着用通俗的表达,来帮助大家从理上进一步认识你们所经验的心性。 人一生的种种行为、造作从哪里来呢?从心来。语言、行为的造作,就形成了我们的生命活动,生命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心而展开。我们的心有很多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表现形式,比方说,嗔怒的状态,傲慢的状态,贪婪的状态,嫉妒的状态,喜悦的状态,满足的状态等等,还有我们打坐的时候禅定的状态、散乱的状态、或者昏沉的状态。心的种种状态不胜枚举。甚至,心的很多表现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表达,只有经验者自己知道。我们一生就活在这些心各种不同状态的相续变化当中。这些大家应该都听得懂吧,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个心的各种各样的状态相续中,不断地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瞬息万变的这样相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生活。 心的各种状态,都有各自的相,比如禅定是禅定的相,嗔怒是嗔怒的相,散乱是散乱的相,开心是开心的相。开心绝对不是愤怒,开心也不是忧伤,开心也不一定是禅定,可能开心是禅定的副产品,但开心不是禅定的相,等等之类,心的每一种状态,都有它的相,这个听得懂吧? 心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状态,说它“特殊”只是由于我们很少探究它,也很少谈论它。即使偶尔经验到它,由于不了解,也被我们错过、遗忘的一种状态,它是心的基本的、原始的、基础的,还没有演绎为其它各种状态之前的那个状态,那就是心“本来的状态”。这个就是我们打坐,尤其是禅宗所要去认识的。认识心本来的状态,古人称之为“本地风光”,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明心见性。 (二) 心的本来状态有没有相呢?也有,它的相非常特别,是“明”相,也就是明了、觉知。但这个明了、觉知的相无可指涉,无可揣度,无可描绘,无法用我们的六识工具去认知它,所以,又往往称之为“空相”、“无相”。这个“无相”并不是没有,而是不可思议,它超越了一切有相,也超越了空无一物的无相,无法用习惯的认识工具去认识它。 人一生都活在心的各种状态的变化相续之中,我们非常熟悉心的各种状态,比如贪婪、嗔恨、嫉妒、高兴、忧伤……但,我们不知道心本来的状态是什么。坐禅,就是要去认识心的这个状态。 我们再简要重复一下。心本来的状态也有相,它的相有三个特点:1、它是明了、觉知的;2、它的明了、觉知的特质无法用习惯的方式去认识,故称之为无相或空。3、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之所以“无相”,是说它根本不是我们习惯上去认识的一个对象,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就像眼睛无法看到它自己一样。 就心的明相和空相来说,意思是说,明是空的,不是说除了它的明相外,还有一个空相,而是说它们是一体二面的,如手的手心与手背一样,当“明”之时即是“空”,即“空”之时却非空无所有,而是历历分明,了了常知。所以,也可以说心本来的状态的相是“明空不二”。或者说,当我们试着去探究明相的究竟时,它的本质却是“空”的。 关于心的本来状态,前面所说的“明空不二”的相算是第一点。 第二点,心本来的状态,是心所有其它状态的基础或者是背景,这一点很重要。 在密宗里面,这个叫基础地,或者叫本始基。用我们习惯的方式来表达,心的一切现象、状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显现的。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呢,三界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法界的境界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显现的,所以它叫本始基。所谓本始基,是说它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本来就具足的,最原始的基础,又叫基础地。我们心的所有状态都是建立在,或者依恃在这个心本来的状态上。心的其它一切状态,包括禅定,包括散乱,包括昏沉,都是建立在这个心本来的状态基础之上的,它是心的一切状态的基础、根本、依恃、背景。根本上,它就是轮回与涅槃的基础。三界六道、十法界好比是一场无尽头的电影,而心本来的状态则是使电影能够显现的银屏。 第三点,一切境界,心的一切其它的状态都是由心本来的状态变化、显现出来的。并不是有一个所谓的心的本来状态,然后在它上面另有一些心的其它状态在显现,而是所有的状态都是心本来的状态显现变化而出的,这比前面打的“银屏与电影”的比喻就有所深入了。打个比方,我们有愤怒,有贪婪,有愚痴,我们还有喜悦,关怀,恻隐之心……心有这么多的状态,难道我们真的有那么多心吗?如果我们曾经有过一万种心的状态的话,难道我们有一万颗心吗?实际并非如此,我们只有一颗心,就是这一颗心,不断显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个听得懂吗?比方说,黄金打成了金戒指,继而熔化掉又打成金耳环,继而又打成金项链、金手镯……林林总总的饰品虽然在现象、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是金所显现。 心的所有不同的状态,都是由心本来的状态“生”出来的,由它变现出来的。一旦它变化为某一个状态之后,比如说变化为嗔怒的时候,我们就执着这个嗔怒的相,我们就被这个相迷惑,就认为我就是嗔怒,嗔怒就是我。随后,可能又变现为懊恼,我们又开始执着这个懊恼的心态……心的本来状态变现出或叫生出什么状态或境界,我们就执着这个变化出来的境界,随着各种境界流转,这就是我们众生的习气,这也是佛教所说的轮回的根本。 第四点,心的各种各样状态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它的生灭变化都是有因缘的,缘生缘灭。比如愤怒,它不会无缘无故产生,需要有条件才能让一个人产生愤怒,需要有因缘才能让一个人忌妒,所有心的状态都是因缘而生的,故而说它是生灭变化的,因缘过了以后,这个缘的力量耗尽了,这种状态也就消失了。比如说愤怒,它不会永远、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状态,它是生灭变化不停的,先前没有愤怒,然后有了,再然后它会消失,被别的情绪状态取代……心的每一种状态都是缘生缘灭,它都在因缘之中生灭不停。 而心本来的状态,它非因缘而生,它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为什么说它是不垢不净呢?比如,当我们生起嗔怒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不好的,垢的。当我们生起慈悲心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好的,净的。这些都是相对的。而心本来的状态,超越了好的、不好的,所以称之为不垢不净。 心本来的状态,它是非因缘而生的,所以它无生;无生,就无灭,这就是不生不灭。所以有时候它也叫无生心。佛经上常常说悟到无生法忍,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经历的一切境界,都是因缘而生,有某种缘才生出某种境,对不对?拿着一块红烧肉在你鼻子跟前晃一晃,你就开始流口水!如果是坨狗屎你就不会流口水了,这就是说,流口水是需要因缘的。你要高兴,没有因缘你高兴不了,要让正在发生的高兴停止,也需要等高兴的因缘耗尽才行。这个听得懂吧?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唯有心本来的状态,它非因缘而生,所以它无生,因为无生,所以无灭,这谓之不生不灭。 第五点,所有心的状态,都有局限性。比如说愤怒就是愤怒,愤怒不可能是喜悦,对不对?每一种心的状态,它是无常生灭变化的,同时它是局限的。局限就是束缚,就是不自在,就是相对。而心本来的状态,前面说过,它是空相,它是无限的,所以它就没有局限,没有局限就是自由、解脱、自在。 第六点,所有的状态、境界都是僵固、死板的。而心本来的状态是生机盎然的,它随时都在随顺着因缘而显现为各种境界。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楞严经》中的一段:“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要认识的,或者你们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这个? (三)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起很多情绪、想法、念头,这都是心所表现的状态。这些状态相续不断地生起,我们习惯性地执着了心的这些不断生灭的状态,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就像执着金戒指才是金,其它都不是,继而执着金项链才是金,其它都不是……我们习惯于执着各种现象,如此,就把我们心本来的状态给淹没了。我们要怎么样去保任、护持我们心本来的这个状态呢?我们先要认出心本来的状态,就如前面几天所讲的,然后结合今天讲的道理,了解心本来的状态的各种特质,反复思维,在座中体会勘验,然后再稳定于其中。 有人需要在相对清净的状态中,没有很多其它的心念、情绪干扰之下,心本来的状态呈现的就比较清晰、稳定。也有的人在各种心态生灭的当下就能够认出并安住于心本来的状态,这是极少根器很猛厉的人才能做到的。对于一般人而言,通过一些有为法的止观训练之后,再由老师指出心本来的状态,这是比较普遍的方式。 心的各种状态都是我们的心本来状态生起的一种作用,一种相。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心本来的状态,那个称为本始基、基础地、本觉,或者叫真心本性的东西,其实是一直在显现为各种各样的心的状态,它从来不停的在显现,这一点你们一定要了解。 比方说我们有眼睛,就自然看得见,有耳朵就听得到,冷热我们自然就感觉得到,这些都不用刻意,不用努力的。所有这些功能的作用都是我们那个心本来的状态生发出来的。心本来的状态不可能停止显现,否则的话,世界就毁灭了。我们想在心比较清净的时候再体会它,其实,所谓的清净也是相对的,细微的生灭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只是我们的心比较粗糙,无法了解这一点,反而容易被相对清净的状态给迷惑了,执着这个就是心本来的状态。 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这个心本来的状态,然后不断地稳定它,安住它,这就是佛法的不共究竟法,也称为出世间法。何以叫出世间法呢?因为我们凡夫一生都在心的各种状态中流转,对各种状态不断生起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