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汉今天又开始了滂沱大雨,世道也越来越不安宁。把希望与快乐寄托于这个无常纷乱的世界,只会使痛苦更加沉重。通过佛陀的教诲而行安心之道,才是当务之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点观照、觉知、觉察、观心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佛陀教诲的核心只是觉察而已,但其中却有着不同的层次。
初步的觉察就是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观察情绪、念头的起伏生灭、往来变化。这是最粗浅的层面,是训练我们把一直向外追逐的心返向内在,培养向内看的习惯。但是,我们不要一直停留在观照起心动念的境界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就会“沉观不进”,能观与所观始终对恃、纠缠、相依,最终还是被念头的迷雾所困扰。
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心之后,心向外追逐的习惯减弱,向内观照的力量逐渐加强,就应该更深入地观照,观照念头的无常。
方便起见,我们把所有内心生灭往来的意识活动都统称为“念”,所有的念都有一个根本的共性,就是无常。无常,就是变化、不确定、不牢固、纷乱、莫名其妙,对此,稍有静坐经验的人都会有此体验。开始我们可以在一座结束后,回看刚才一座中的念头,看清它们无常的这些特质,深入后会在念头起灭的当下就能洞悉它们的这些本质。
如此观察就会自动淡化乃至放下对念头、情绪的甄别、执着,而归于相对的清净。当我们真的通过观察而领悟到既然所有的念头、情绪都是不确定的、变化不居的,再执着它就显得非常可笑,于是对心中生起的所有念头就索然无味,就会任其生灭而忽略它们,它们再也无法干扰心的清净。再扩而广之地看世间的一切观点、立场、看法、理论、主义等等,就都显得荒诞不经,也就不再会被这些东西所迷惑、影响。如此,就渐渐进入无所住的境界了。
那么,对于心念外的客观世界呢?如果你真能在坐中观察到无常,就自然会发现,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世界永远是每个人的世界,是每个人主观看法投射出来的世界。我们洞见了心念的无常,自然也就洞悉了客观世界的无常,也就自然淡化了对所谓客观世界一切现象的执着。
所以,在摄心内观起心动念之后,要继续深入观察念头的无常特质,这才是佛法的正观正见。
佛法的修行特别重视正思维,而这却正是我们缺乏的。我们似乎都在思维,但那只是机械的自动反应,而不是正思维,其实说成“被思维”似乎更恰当一些。
简单地说,佛法所谓的正思维就是思维一切现象的无常属性与无我属性。
正如前面说到的,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观察起心动念上,或者某种观修的法门上,就会形成习惯,形成一种禅修状态,形成一种禅修的境界,而我们不仅要从散乱的习惯中解脱,还要从各种禅修的境界状态中解脱。思维念头的本质——无常,就是解脱禅修境界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昨天不计一切代价维护、坚守、计较的观念、立场、看法,到了今天,却觉得无趣、无聊、荒唐、懊恼、遗恨,从前相亲相爱的人,今天可能反目为仇,从前富可敌国的人,今天却一贫如洗……这样的经验或观察会帮助我们理解无常。
无常观会松动我们的执着,甚至会从执着的迷惑中完全解脱出来。因为直接观察的经验揭示出执着变化、不确定的事是非常可笑的,由此,我们一直紧绷的心会释然,由执着带来的种种烦恼痛苦自然消散,各种疾病的心理肇因,诸如紧张、焦虑、嫉妒、愤怒、贪婪等等也都会因无常观的洞见而荡然无存……
(二)
在有了无常体验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探索空间,那就是无我。
我或自我感,是一切烦恼、痛苦、迷惑的根源,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最终导向的就是要破除“我”或自我感。
而对于我们来说,自我或我,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存在的依托,一切的生命活动都出自于自我,也都是为了维护自我。我们凡夫的认识与佛法的见地正好相反,因此,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自诩为佛陀追随者的我们,要时常检视自己修行的动机,是为了破除自我,还是将佛法作为满足自我、装饰自我的工具?
“我”或“自我”是作主、主宰、控制、决定的意思,类似于现代人说的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我的想法、我的行动、我的意见……”这是我们习惯的经验,似乎有一个“我”,有一个自由意志在作主,决定、控制着自己的意识、语言、行为。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有自由意志吗?真有一个“我”在主宰、决定、控制着生命的一切活动吗?或许只是一个错觉或假想呢?这就需要我们直接去洞察其中的真相。
佛法说一切法无我,是说一切存在的现象没有主宰者、控制者、作主者,不仅是我们凡人,即使真的有上帝、神灵,他们也没有主宰、控制任何现象的能力,一切的显现存在都是因缘。
要洞见无我的真理,下手处一定要从坐禅开始,从觉察心念活动和感受开始。
在静坐中,我们可以这样开始体会:
1、外面正在下雨,雨声进入到你心里,却一点也没有影响你继续修炼。听见雨声这件事,是自由意志在决定要听见雨声吗?是“我”在作主才能听见吗?反复检视,你会发现,“听见雨声”这件事,根本与自由意志无关。
2、你张开眼睛自然就会看见眼前的景象,“看见”是你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吗?是“我”作主才能看见的吗?或许你会说,我可以作主闭上眼睛,即使闭上眼睛,你也看得见一片黑蒙蒙的景象。或者在睡梦你也一样可以看到梦境啊!睡着了你的“我”在哪里?
3、你闻到座前弥漫的檀香味,而你其实是专注在呼吸的进出上,那么,“嗅到”檀香气味是你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吗?
4、上座一会,会有温暖的感觉在生起(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对不对?),也感到口水开始增多并且带着甜味。你身体的触觉和舌头的味觉是自由意志决定的吗?实际上,你的自由意志现在正在专注于呼吸或其它的修炼。
如此反复思维观察。
人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工具来认识世界,包括认识自己。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观察,你会发现,眼、耳、鼻、舌、身的功能作用都是所谓的自由意志无法控制、决定的,是“我”无法作主的,这些活动中根本就没有“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熟睡时突然有人叫你,你马上就惊醒,你的自由意志或我还没有“出现”,而你却听见声音并被唤醒,醒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我”。好好体会看看。
在座中观察无我,其实是要观察:先有色、声、香、味、触的生起,还是先有“我”生起?事实是先有色、声、香、味、触的生起,然后才冒出“我”。根本上是只有看见色、听到声、嗅到香、感受到感觉、尝到味,这一切其中都没有“我”,“我”是捏造出来的错觉。
那么,意识活动是不是由自由意志或“我”在作主呢?我们试着观察一下:
1、打坐时,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思绪、纷乱的念头生起,试问,这些念头是“我”决定生起的吗?是自由意志决定生起的吗?这些念头的生起是经过“我”或“自由意志”同意生起的吗?如果真是的,我们又煞有介事地搬弄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技巧想去消除妄念,这岂不是很可笑?
2、当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产生看法、意见时,最容易使人感觉,这就是“我的意见、看法。”这是我们生活中普遍的经验,毕竟我们随时都在对周遭的一切产生看法、评判。如果我们能够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所有的看法、评判、意见,都是过去积累的经验、记忆的自动反应,有点像是你敲电脑键盘上的“A”键,屏幕上就会出现“A”字母,而之所以会出现“A”,是因为先前的程序设定如此,它“只能”出现“A”这个字母。你不能说是电脑决定出现“A”于是才出现“A”,无论电脑愿意与否它都只能出现“A”。如果调整一下这个设计程序,使“A”键对应于“C”字母,那么,屏幕上就不会出现“A”,而是出现“C”。
我们的意识反应活动就像电脑,都是决定于个人过去的经验、记忆、知识等,它只能基于过去的经验记忆而做出反应。
一个中医和一个西医对同样疾病的认识完全不同,就是因为他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过去知识的积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也是因为每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过去的经验记忆知识的积累。由此推而广之,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源于自己过去局限的经验记忆的总和,是过去的机械自动反应。
无论是简单的意见、决定、看法、评判,还是复杂的斟酌、犹豫、纠结无一不是如此。
既然是自动反应、机械反应,就谈不上自由意志,谈不上“自我”意愿之类。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反应活动,只是机械的程序反应,完全没有自由意志或“我”。
比如:你被激怒了,愤怒情绪的生起不是你的自由意志的决定,不是你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生气不是你能作主的。当然,某些特别的场合,你也许能够“忍”下去,装得若无惹事,这个“忍”是自由意志吗?也不是,还是你过去的经验、阅历使你权衡局势、环境、得失、利弊而做出的反应,或者因为你是学佛的,出于修养或矫饰而做出“忍”的决定,这样的决定仍然出自于你学佛的背景。也就是说,生气不是“我”能控制、主宰、作主的,对生气的反应——发泄或隐忍,也不是“我”能控制、主宰、作主的。
无我观,并不是要去否定“我”或“自我”,而是如实观察所有的意识活动中并没有“我”在决定,在作主,都只是由“过去”这个程序在自动反应。
能够如此不断深入地观察,你会发现,生命真的像是一个傀儡,一个摆设,它所有的活动都是“过去”这个程序在操纵。难怪古人说: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
而每个人的过去却是不由自主、身不由己、不知所以的。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性别、什么家庭,于是也就无法决定我们会受什么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无法选择会受什么样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无法选择会受到什么样的父母、家族的影响……所有这些,又决定了我们无法选择会有什么样的成长历程,积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感受乃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终,我们无可选择地在大脑中“被安置”了各自不同的“程序”,所有的反应活动都只能出自于这样的程序而别无选择。我们把这些程序称之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你无可选择地成为了女人,就注定会对男人有兴趣而要嫁人、生孩子。成为了男人就注定会对女人有兴趣而娶老婆、挣钱养家糊口……
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