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永叔见赠
北宋 王安石 七言律诗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注释:①奉酬永叔见赠:意思就是写给欧阳修的回诗。奉酬:酬答。永叔,是欧阳修的字。见赠:赠送给我。②欲:想要、打算。道义:指孔孟之道。犹:仍然。③强学文章:勉强写文章。④他日:有朝一日。窥:领悟。⑤韩公:指韩愈。⑥抠(kōu)衣:提起衣服前襟(jīn),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⑦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蔡)邕(yōng)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⑧贶(kuàng):赠、赐。岂:哪里。宜:适合。蒙:承受。
译文:对于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我还是有的,但对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他日能够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岂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愈?相对于其他年轻人,我拜会您的时间比较晚,却得到您如此的重视和赞赏,令我深感惶恐。担心从此传出我博学的虚名,因此您赠给我的美好诗篇及过高的评价我实在不敢承受啊。
背景:
《奉酬永叔见赠》是王安石为答复欧阳修的《赠王介甫》(参见本书欧阳修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是对欧阳修赠诗前四句的回应;诗的后四句表达了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谢,是对欧阳修赠诗后四句的回应。相对于欧阳修赠诗的真情实感、直抒胸臆,王安石的这首回诗却十分值得玩味,看似谦虚恭敬,却暗藏野心与分歧。
回诗中,王安石反复强调自己志不在写诗作文,而在于宣扬孔孟之道。何为孔孟之道?治国平天下也!欧阳修欣赏王安石,在于学问、在于才华、在于写诗作文的水平。但是,这些都不是王安石追求的,他的志向在政治,而不在文学。
王安石的回诗暗含了这样的一层意思:“您小看我了!我的才华岂肯局限在文学上?我的理想是为万世开太平。”诚然,李白诗才虽高,在仕途上却一无所成,韩愈文章虽好,终其一生也不过做到吏部侍郎,而王安石的目标却是位极人臣,既致君尧舜上,又为百姓谋福利。欧阳修确实是看错了王安石。
另外,对于欧阳修的赠诗和王安石的回诗,还有一个有趣的乌龙事件,后来被传为轶事佳话。
轶事佳话:
欧阳修有《赠王介甫》一诗,其中一联为“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用以称颂诗文俱佳的王安石。王安石以《奉酬欧阳永叔》答之,有“终身安敢望韩公”句,谦称自己一辈子也赶不上韩公。韩公,即韩愈。欧阳修读王安石答诗后,笑道:“介甫错认某意,所用事乃谢朓为吏部尚书,沈约与之书,云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又说:如果是韩吏部,那到现在何止二百年。
原来,欧阳修“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吏部”,不是用韩吏部事,而是用南朝谢吏部事。因此,当时即有人笑王安石竟然不知沈约之语而误读欧阳修之句。其实,王安石以之为韩吏部,并不能算错。因为孙樵上韩愈书,即有“二百年来无此文”的称颂之语。况且,欧阳修上句“翰林风月三千首”以李白(世称李翰林)诗称颂王安石诗,下句则是称颂王安石之文,韩愈乃为古文大家,而谢朓主要以诗名世。再则,古来惯称韩愈为韩吏部,称谢朓为谢吏部者绝少,前者为“熟典”,而后者为忌用之“僻典”。“吏部文章二百年”之用事,自以孙樵语为切当。
是知王安石对该句之理解并未错,更未将“二百年”的吏部之前二百年理解作吏部之后二百年。退而言之,即使真以吏部之后二百年解之,二百多年称为“二百年”,亦无不妥。欧阳修因只读过沈约与谢朓书,却不曾读过孙樵上韩愈书,用事有未当,言亦未妥。欧阳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王安石曾说:“欧阳先生读书还不太多啊。”(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