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五代 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注释:⑴.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wò),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⑵.倾国倾城: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始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馀:常见于文言文、古诗词中,以代替“余”字,其它(如现代文)均简化为“余”。⑶.红泪:指女子思乡之泪。《拾遗记》中说,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后妃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进京之时不禁落泪,用玉唾壶承泪,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⑷.凝睇(dì):凝聚目光而视。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庄子》:“肌肤若冰雪。”郭象注:“冰,古凝字,肌肤若冰雪,即诗所谓��如凝脂也。”《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所以说“雪”在这里是与“凝脂”同义。⑸.“吴主”句:吴王夫差的江山已覆没。落日:喻亡国。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显得更空旷,意思是吴王的江山已不复见,只有夕阳西照。⑹.“越王”句:越王勾践的宫殿,也大半为荒草所掩。芜:田野荒废,丛生野草;乱草。⑺.菱蔓(wàn/màn):菱角的藤枝。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译文:倾国倾城的佳人留下绵绵不绝的幽恨,姑苏台上不知曾流下多少思乡的泪水。她风姿绰约,在风中深情凝望着故乡。吴王的江山早已随着时光的轮回落幕,后来的越王宫殿也已杂草丛生。只有重湖上的菱藕蔓草年复一年茂盛如旧。
背景: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春秋时期吴国曾经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四处搜罗美女献给吴王夫差以保全越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施和郑旦。之后,越国虽然灭掉吴国,但最终都被楚国所吞并。作者游览前朝遗迹,借西施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寄寓了对唐王朝衰微的哀叹。词中上片述古,首句写西施被献送入吴,遗恨不尽。后二句,写西施的不幸遭遇,她不知流了多少思乡的泪水。下片伤今,把吴主山河与惨淡的落日余晖对比,越王宫殿与平芜映衬,最后用重湖藕花作结,在沧桑变故中,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是说红颜佳人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其中“红泪”用了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后妃薛灵芸的典故。表达了西施离开故乡和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无奈。"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雪肌肤"在此形容西施肤色之美,晶莹洁白如雪。词的上片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的幸福来说,她远离故土,却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下片转写吴、越。"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的吴国和越国都曾盛极一时,但最终都先后败亡。只留下落日中的断壁颓垣、遍地荒草,与湖中的红荷绿菱相伴。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另外,浣纱溪有很多别名。张泌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淲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