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17 出眉山: 细腻耐烦

《斑斓志》17 出眉山: 细腻耐烦

2022-10-09    07'35''

主播: 晨读者

242 0

介绍:
苏东坡度过了急遽起伏的一生,虽蜿蜒曲折,却总是给人匆匆感,他的行迹从南到北,舟车劳顿,席不暇暖,其匆忙急促每每让人惊讶。我们不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如此频繁的辗转中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我们还惊讶地发现,在这样的奔波和劳碌中,他留下来的那些文字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同样有一种急就的特征。翻阅他的文字,必会获得一种总体印象,即它们是由一位诗文快手和神手完成的。仿佛可以随时草就、送走、了结。它们到底流失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不得而知。记载中,“乌台诗案”刚发,家人为避祸端即毁掉了诗人的大量文字。还有党争之祸、佞臣迫害的其他日月,那些与之酬答往还的朋友出于恐惧,也要毁掉一些文字。这多么让人痛惜。 诗文如此神速,就连父亲苏洵谆谆叮嘱、苏东坡晚年才完成的三大著作,即关于《论语》《书经》《易经》的解读之书,也仅仅使用了七年时间。他接续了父亲的劳作,在谪居黄州时,用一年时间完成《论语说》,接着又开始续撰《易传》,然后不断地修改,最后完成于海南。《书传》也是在海南写就的。三部著作长达十七卷,比较起来,它们的完成期是苏东坡一生最为专注和用功的时段了。他极其看重这些著述,就像父亲苏洵一样,甚至认为它们可以了结平生最大的心愿。这里还不仅是对父亲的告慰,还有个人思想学术的实现。的确,这三大著作融入了丰厚的人生经验、为政心得与教训,治学的严谨、饱览与融汇,一切尽在其中了。与那些挥手而就的即兴文章和诗词大有不同者,它们耗去了苏东坡更多的心血。 今天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呕心沥血、诗人自己极其倚重的文字,竟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响寂寥,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一直未得彰显,这也许是后来人的失误。实际上不仅是这三大著作,连同他那些策制、诏告,都是被疏离的难得文字。它们埋下了一个高阔的灵魂,细密的施治之心,一份良苦用心的大儒交给时代的答卷。这是他关于未来的叮嘱,社会的遗书。 纵观诗人的生活细节,会发现他是一个相当细腻耐烦的人。苏东坡对人对事,一旦沉入局部,总是极为用心。在具体的环节里,他从不给人恃才傲物、大而化之的感觉,更不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之人。比如他揣摩画作、琢磨造酒,甚至研究炼丹、研制精墨,专于烹饪和医药,都各有所得。他在诸多领域都足够精心专注,对事物辩证细微,总是花费极大的探究实践功夫。如为了考证“石钟山”称谓之来由,竟专门驾船于风高浪疾的江中实勘。如此聪颖过人者却能够亲力亲为,实在难得。 他对玄道的探究从少年时期开始,入山探玄,习服“气”,对“气”的玄妙体味甚至影响到一生。如果没有这些探究和实践,这一生就少了许多趣味,也少了一些依托。他的佛界朋友极多,常与之一起推究佛理。一般人看来凡有大才者皆不耐烦,这在苏东坡处却得到了纠正,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才能必来自工细和用心,还有常人畏惧的那些辛劳、那些巨量的劳动,这一切几乎没有什么例外。一个拥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往往也是动手能力极强的人。苏东坡一生喜欢设计和制造,凡事都要弄通细节,志趣广博,可以称为医药专家、建筑专家、水利专家、园艺专家、茶道专家和烹饪专家。 说到烹饪,人们自然会想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常亲自煮猪头,灌血腈jīng,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与子安兄》)这是苏东坡写给家乡亲友的书信所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医药方面,他留下了一部药方,让后人一直受惠。 人们有时候会觉得苏东坡的兴趣过于广泛,对吃喝小事有太多兴味,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品咂生活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与他文章的细密、思维的周备如出一辙。他常把一些生活心得转告文朋诗友,既兴味盎然又别有洞悉。在文字记录上,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就没有这么斑驳陆离,他们虽然也受到了他的感染,但总不能像他一样多方尝试。我们有时候觉得这个人不仅兴趣广大,而且精力超人:为政之余、奔波途中,竟细咂滋味并形诸笔墨,记下了如此之多。一抹微云、一犁春雨、一地落英、一篓鱼蟹,一盘蒿笋、一瓯ōu 新茗,都能让他忘情地吟唱和记叙。也就是这些文字,更为具体地展现了当年的心思和行迹,使一个人活脱脱地站立起来,音容笑貌毕肖[bì xiào]鲜活。的确,仅就细部的专注心和洞察力而言,他实在是远超常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