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53 一生功业:盛名之下

《斑斓志》53 一生功业:盛名之下

2023-04-26    04'49''

主播: 晨读者

226 3

介绍:
苏轼成名甚早,宦游各地,文字广播,每一落笔则“流俗翕然争相传诵”(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他在徐州登燕子楼所作的《永遇乐》一词,刚刚完成就“哄传于城中”(曾敏行《独醒杂志》),相当于网络传媒时代的“刷屏”人物。当他大难不死从海南归来,乘船沿水道北上,正是酷热暑天,诗人在病中袒露半臂坐在船上,运河两岸成千上万的人都闻讯赶来,苏东坡不无惊恐地对一旁说:“莫看杀轼否?”(《邵氏闻见后录》) 多少人爱慕他,把他视为奇迹。北归一路万人争睹,可见当年盛况。他的一生,这盛名既帮助了他,也让他受尽摧折。他招来的忌恨无边无际,不可尽数。在朝廷与同僚中,他的文名实在太大了,大到了同侪chái难以接受的地步,后来连告发的奏折中都有“与朝廷争名”这样的古怪罪名。朝廷聚拢覆盖一切的力量和权威,竟然受到了诗名的威胁,这是怎样一种历史奇观和精神奇观。那一场乌台劫难,说到底也包含了宋神宗对诗人的忌惮与不快。或许皇上并无杀除之意,只想威吓一下这个名高才盛的人物。“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元城先生语录》)享有如此盛名者反对朝廷新政,当然不是小事,想必为朝廷所恼,而那些恶毒的臣僚也正好利用了皇帝的心思。 嫉妒之心一朝呼唤出来,其毁灭力是很大的。由于当年不是多媒体时代,所以就传播来讲,要与苏东坡的诗文竞名争胜是很难的。当时尽管有民间小报,有朝廷官报,但那些媒体仍然难以与竞相争刻、贩卖于街市的东坡诗文相比。东坡文字千变万化、灵动异常,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富有文采神韵,可以说是妙语如珠。事实上很少有什么文字能够比苏东坡的诗文再易于口耳相传,所以在民间有极强的传播力。苏诗不仅繁多,而且佳句迭出,传诵不休。它的别致与犀利,总是给人特殊的快感,在当年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这盛大的文名实在是得失相伴。这样的一位人物一旦遭难即万人瞩目,由于仰慕者众,让那些痛下狠手者也有所顾忌;即便是被贬谪到最可怕的境地,也仍然能够得到当地最高长官的照拂和安慰,许多人以能够与之共饮一杯而感到莫大荣幸。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苏东坡这里一切正好相反:“其实”还要大于“盛名”。他拥有的内在品质与价值,正在时间里慢慢挥发和生长。在今天这样的娱乐时代,由于诗人所拥有的诸多元素,恰好来到一个更大面积传播、获得更多喜爱的时段。相比历史上的其他文化人物,他太有趣、太平易、太可流布。仿佛人人都喜爱他,都可以将他说个明白。但真正的苏东坡,也就在这世俗的言说和演绎中消逝和淹没了。 我们可以在所谓的“苏海”中畅游,但对于深渊里潜藏的那些沟壑和巨垒,很可能一无所见。诗人的“盛名”再一次覆盖了自己,他和我们一起来到了“数字传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