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教·古代家教】
改后:
司马迁能写成《史记》,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诲
大多数人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但司马迁能写成史记,却与他父亲的教诲大有关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其职责是记载史实。
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看到祖国的历史除了四百多年前孔子编纂过《春秋》以外,还几乎是一个空白。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录。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都给烧掉了。留下的《秦记》,又被项羽进咸阳城时一把火也给烧掉了。
所以,他想重新整理出一部历史书。
司马谈觉得,要做好这件事,恐怕不是他这一代人可以胜任的。于是,他就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儿子司马迁。
在司马迁10岁的时侯,父亲就叫他学习、接触历史上留下来的各种史学资料。后来,他还让司马迁拜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专门学习古代历史和经典文献,以奠定司马迁撰写史书的基础。
除靠查阅现存史料的情况下,司马谈还要求年轻的司马迁到全国各地,了解地理和风土人情,瞻仰历史遗迹,到民间搜寻书本上没有记载的遗闻轶事,以丰富资料的积累。
在当时,外出游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按照儒家的规矩,“父母在,不远游”。离开父母、家庭到远方去旅行,那是不孝的行为,即或是父亲支持,社会舆论也会有压力的。另外,古代的交通又很不便利,孤身外出,四处游历,困难肯定很多,危险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司马迁当时才刚刚20岁。
但为了编写史书,司马谈鼓励司马迁,不要怕外人说不孝,更不要怕出行之难。
就这样,司马迁遵照父亲意愿,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南阳,到江陵,然后渡江南下,到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的殉难之地。后来,又来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再到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遗迹。到会稽,访禹穴,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到姑苏,拜访了伍子胥的神祠。过长江,到淮阴,收集韩信的故事和传说。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游历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
这一大圈,司马迁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行程数万里。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集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和司马迁进行了一次长谈,把满腔的情怀向儿子倾诉:
“我们家的祖先原是在周朝做太史的,后来家道衰落了。我虽然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部史书。但看来难以实现我的愿望。难道说,我们家传的事业就断绝在我的手里吗?不!要是那样的话,我是死不瞑目。我死了以后,如果你能当太史,一定不能忘记我终生的愿望啊!”
听了父亲临终前的一席肺腑之言,司马迁发誓:“请父亲放心,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实现您的愿望,完成您的嘱托。”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担任了太史令。他充分利用国家的藏书和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开始撰写《史记》。
不料,后来司马迁得罪了皇帝,受到了极为严酷的宫刑,即割掉生殖器。他受到这样大的侮辱,心情极为痛苦,他真想一死了之。但当他想到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想到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历史资料,他又觉得不能就这样死去。要振作起来,忍辱负重,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
选自赵忠心的《家教史话》,有删节和改动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