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诫诸侯,要以仁德取民心;不施仁政的人,将终身受辱。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暴君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的原因,是失去了他们的心。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 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东西应给他们并帮他们聚积,讨厌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向仁德,就如同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地向野地里跑一样。所以替渊池赶来鱼类的是水獭,替森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商汤、周武王赶来人民的是夏桀和商纣啊。现在天下如果有爱好仁德的君主,那诸侯就会帮他把人民赶到国内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做不到了呀。现在这些想要统一天下的君主,就象患了七年疾病要用三年之久的艾叶治疗一样。如果平日不收集,那一辈子也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德,就会一辈子担忧受辱,甚至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说:‘这些诸侯怎么治得好国家,恐怕只能一直沉溺下去。’ 正是讲的这个意思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