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圣贤殊途同归,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办事的方法才不同。
原文
禹、稷(舜的臣)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译文
大禹、稷处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为治水)他们三次经过自己家门但不进去,孔子对此十分赞叹。颜回处在社会混乱的时代,居住在穷街陋巷,一竹篮饭,一瓜瓢水,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愁,但颜回却不失去内心的快乐,孔子对此也十分赞许。
孟子评论说:“大禹、稷、颜回实行的是同一条原则,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就象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象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如果把禹、稷颜回更换一下位置,他们都会这样做。如果同房子的人互相斗殴,要赶快去劝止,就是是披头散发连帽子带子也顾不上系起来去劝,也是可以的;如果外面邻居发生斗殴,也披头散发不系帽带跑去劝解他们,那就有点糊涂了,你即使关上门不理也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