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内容涉及广泛,孔子着重在讨论人的交际、行止的道理。
原文
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之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鲁国正卿),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译文
万章问孟子道:“请问应该用怎样的思想进行交际?” 孟子回答说:“要有恭敬的思想。”
他又问:“有人讲:‘老是拒绝人家的礼物就是不恭敬。’ 这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有地位的人给你送东西,你却想:‘他的这些东西得来符合道义呢,还是不符合道义呢?’想了之后再接受,因为这样不够恭敬,所以就不拒绝了。”万章说:“我当然不会在口头上拒绝他,只是心里拒绝他,我想 ‘他这是从老百姓那里得的不义之财呀。’ 于是用其他借口不接受,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说:“他用正道与我交往,他用礼节和我接近,象这样孔子也会接受的。”
万章又说:“现在有个在京城门外拦路抢劫他人的人,他也用正道与我结交,他也按礼节送我东西,这样我可以接受他抢来的东西吗?” 孟子说:“不可以,《尚书•康诰》说 :‘杀死他人强抢财物,强横不怕死的人,所有的人没有不痛恨的。’ 这种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应该杀掉他。殷商继承了夏代的法律,周朝继承了商代的法律,都没有什么改变;现在抢劫现象更加厉害了,那还怎么能接受这种东西呢?”
万章说:“现在的这些诸侯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夺取财物,行为如同拦路抢劫。如果他们又善于用礼节交际,这样君子也就可以接受他们的馈赠,请问这怎么解释呢?” 孟子说:“你认为如果现在有圣王出现,会把现在的这些诸侯统统地杀掉呢?还是首先教育他们,如果不改正然后再杀他们呢?通常所说,那些把不是自己应有的东西拿到手的人就是盗贼,这是引申扩大,提高到最高原则上来讲的。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国打猎时竞争猎获物,孔子也参加竞争猎获物。竞争猎物尚且可以,更何只是接受他们的馈赠品呢?”
万章说:“那么孔子之所以当官,不是为了推行道义吗?”孟子说:“是为了推行道义呀。”
万章说:“既是推行道义又去打猎竞争干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孔子的方法)他首先用文书规定祭器的数量,又规定不准用外地的猎物来供祭祀(而久之,猎较就会取消了)。”
万章说:“孔子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呢?”孟子说:“他为了尝试一下自己的主张。如果开了个头,证明可以行得通,但君主不愿施行,再离开不迟,所以,孔子在外多年从不曾在一个国家停留过三年以上。孔子有时是认为可以推行道义而去做官,有时是因为待遇很好而去做官,有时是因为朝廷能礼待贤士而做官。他在季桓子那里,是认为可以推行道义而做官的;在卫灵公那里是因为待遇优裕而做官的;在卫孝公那里,是因为他能礼待贤士而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