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肯定了仁是内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义也是内在的。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译文
告子说:“食欲、性欲,这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道义是外加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而义是外加的呢?”
告子说:“比如他年纪大因此我尊重他,年长的因素在他不在我;比如某物体是白色我才认为它是白的,这是由于这物体的白色决定的,所以我说他是外在的。”
孟子说:“白马的白,可能和白人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对老马的尊重,和对老人的尊重会有什么不同没有呢?况且你是说年纪大的人就符合道义呢?还是说尊重年纪大的人符合道义呢? ”
告子说:“是我的弟弟我就爱护他,是秦人的弟弟我就不爱护它,这种爱与不爱是产生于我自己的,所以说仁爱是内在的。尊重楚国的老人,也尊重自己的老人,这种尊不尊重是取决于他年长不年长,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烧肉,和喜欢吃本国的烧肉不会有很多差别,万事万物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那么爱吃烧肉的欲望也是外在的吗?(那你怎么解释食色是本性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