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认知自我

第一章:(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认知自我

2023-10-02    10'50''

主播: 吐故纳新681

110 0

介绍:
第一章: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 有人会问: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汇。这些词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 什么叫魄做力呢?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的“神”,实际上都是指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就好比油多了光亮就大,火焰的光芒就“神”,所以“魄”是肺经、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够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魂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有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精",它来自肾。在中医观念里,肾主藏精;而“神”,在这里专指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所谓“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如果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就会显得特别没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样也指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东西。 再看“胆识”。《黄帝内经》认为:胆是主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也是领导力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人胆气足不足。并不是说一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了,关键还是一个胆气足不足、胆精足不足的问题。 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志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里,意是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脾主运化。《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存所谓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跟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志”指肾的“神”,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补肾。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命本能的很多东西都跟肾密切相关,志是肾神的外现。意志这个词中,“意”指的是运化能力。也就是思维的宽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定力。如果说精神是指心肾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指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这就体现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并具备思维宽广度,却唯独定不下来,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做事照样会失败。 “聪明”就很好解释了。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说,肾的精气通于耳,肝的精气通于目。所以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关键是看他的肝肾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肾功能好,耳力就好,如果耳鸣眼花,就是肝肾出问题了。我们的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节都是根部的反映。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活力来源于身体本身,从肾精来,从这些神明来,从生命的高度来。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在西方医学当中,不太讲究神明这个概念。在西医看来,心脏就是一个泵而已,与神明无关。所以在现在的器官移植当中,有些现象就令人费解。曾经有这么个案例,有人移植了猪的心脏,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他有一个表现:他没事就喜欢用嘴去拱墙。其实,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心之官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气足的话,神明就会反应到大脑当中去,然后慢慢地就会改变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有了猪心就有了猪性。 所以,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内在地去观察我们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个层面。但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人其实很不愿意向内看,因为向内看很麻烦。每个人都有着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内看。另外,向内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那就只剩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内看,然后是不忍向内看,这都是人的惰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是很高明的“向内看”,是不打开地“向内看”。而西医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细一想,解剖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打开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了不起。所以,中国中医非常了不起,它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那么要凭借着什么“向内看”呢?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对人的要求高,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这也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自古以来。人都存在的一个无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很不清楚。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了整个20世纪,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的自傲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原先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的学说告诉人们地球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分子。第二次打击是,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源于动物,人的进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和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最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自信了,就是认为我了解我自己。可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告诉人们: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驱动在发生改变。所以,向内看的问题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说都是一个终极问题。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境界是“认识你自己”,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达到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