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虚幻的正统,再来说具体的三国。
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对比,究竟是怎么样的?谁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最强者?
如果依据《三国演义》,我们对蜀国的印象可能非常好,有刘备这样的明君圣主,有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忠臣,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样的“五虎上将”,但是,请大家想一想,蜀国要真是这么彪悍,应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对,为什么没能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反而龟缩于西南,最后被邓艾、钟会这样的晚生后辈给灭了呢?
小说家到底虚构了多少历史,真实的三国应该是什么面目?
我们来看看三国的国力。国力可分作领土、人口、军队、人才等。
先说领土。
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是还不能比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
对照一下地图,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之比:三国当中,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
再说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这一比,更加明了,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
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数据一列,强弱分明,已经没有对比的必要。
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明确了士兵人数,再说军队的性质。
三国的形成,可视为军阀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军阀吞并小军阀,最后决出三个胜利者,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
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
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从表面上来看,是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至于蜀国的军队,与前两者毫无可比性。刘备不像曹操的实力,也不像孙权的出身,刘备大半生都在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最后来说人才。
如果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人才最盛,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就是人才汇聚之地。
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而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最惨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单讲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的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却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用足球术语来讲,他们和诸葛亮的巅峰期不幸错开了,没能擦出多少火花。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来是当地人才匮乏,二来是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第三,金文京研究《三国志・蜀书》,指出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所以说,蜀国为什么会灭亡?三国为什么会归晋。通过上面的三国实力对比分析,所以蜀国之亡,不是败给了魏国,而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