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2021-01-08    08'13''

主播: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88 0

介绍:
昨天有幸看了一场法国精神分析大师迪迪耶的直播即兴演讲,迪迪耶是法国拉康学派的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提出的口号是重回弗洛伊德时代。 迪迪耶充分展示了法国精神分析家的气度,演讲中分享的几点,对我的冲击,犹如是精神世界美的享受啊。 他发现,现在很多精神分析工作变成了幼稚园的工作,一帮精神分析者把人都养成了儿童。 他认为,精神分析始终围绕着生命力,精神分析是为了创造,而不仅仅是为了治疗。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精神分析是永远无法将人分析完的,谁也不知道人身上还有多少惊喜。生命从来都是未知。 精神分析师甚至从来不给人建议,他只是和来访者一起发现、探讨问题,以旁观或陪同的身份,与来访者展开自我探索的对话。 精神分析从沉默中开始,沉默犹如混沌,世界的混沌,人的无明开始,精神分析师不应轻易中断沉默或一开始就终结沉默。 精神分析更向是一段即兴演奏,当你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时,事后你也忘了开始的脐点。 学习拉康精神分析,不是对照拉康的人生轨迹,那是拉康的。而你有属于你的生命轨迹。 精神分析开始后,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直播,因为是现场法语翻译,所以迪迪耶大师的演讲,内容不多,但可谓字字名言。其中处处体现了一位精神分析大师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这场演讲,对我可谓有醍醐灌顶的功效。也印证了我这段时间的思考与体会。 我从年初开始跟着南师学了《成唯识论》,我称它为佛学心理学。在唯识学中,尤以唐三藏的《八识规矩颂》让我爱不释手,也让我的眼界得到了很大的开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称为心王,它们的运作规律和对应的心理状态,明心见性求证的如来藏,天地之道,在求证过种中的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眼通和耳通等等,简直是大开眼界。唯识学里更是藏有自我接纳与能量疗愈的奥秘。 而释迦牟尼的《佛陀传》更是印证了万物同体的无常性。 太多太多的知识和智慧,悟道是起修的开始!口头禅非我所愿,唐朝开悟禅师,永嘉大师所言的“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要寻枝我不能”,更是我的愿心。这样讲感觉有点小狂,但我内心就是想着一探究竟的。 南师也屡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西方的心理学中的潜意识也只涉猎到第六意识,唯识学中的第七识和第八识,根本没有碰到。最早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学完精神分析初级的课,对于人的本能:性。攻击。自恋,我的感觉还是涉及到第七识的。但还是不敢肯定。而且那时候也有一个疑虑――心理学似乎只是分析症状原因,而没有解决之道? 我也和能量疗愈师,曾经探讨过,情绪能量一旦产生,它是不可能消散的,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那就会沉积在心底,形成黑暗能量,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攻击和摧毁。而能量疗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带着疑虑和对精神分析发展史的考究,在进一步深入的了解精神分析的思想后,我发现了一个宝藏: 本我不是心理的某个区域,而是由驱力构成的某个进程。驱力总是在不停运转,总是在追求满足,总是在被遏制(压抑),被转化为文化行为(升华),付诸行动(暂时的满足),或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做梦和失误行为等)。 本我和唯识学中关于第七意识的解读基乎一致。这里的驱力和佛学中的无明或生命能量解释也接近。也非常接近第八识阿赖耶识。 这个让我忽然明白了精神分析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的,同样也是可以做到能量的转化的。 我非常欣喜这些的发现。 精神分析近一百年地的发展,已经远远不仅仅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层面了。它的发展也已经远远超出治疗的需求,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未知和创造力的探寻。 就如迪迪耶大师说的一样,精神分析始终围绕生命力展开,精神分析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随着觉知体悟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精神分析学是可以和唯识、禅定很好结合的一门,可入世造福的科学。 唯识学中,有讲到《百法明门论》,里面同样有讲到人的一百种心理状态,其中的五遍行是八个意识里都具备的,五遍行是指作意,触,受,想,思。这里的作意是心生意境,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平时修习的观心轮之光,就是在练习这个。这和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改变需要体验的道理一样,心生意境成了后,随之的体会,感受,情绪,想法、念头都会跟着变化。最后人的身心也就随之变化了。而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链接,也是围绕人格而展开的。 在有了这个认识后,我在禅坐时,被光笼罩的感觉也越来越有强烈了。 而佛学被很多人宗教化,玄幻化,导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目前的西方心理学,似乎在逻辑和现实中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当然更多的生命智慧,还有待探寻。知识再多也要去身体力行! 目前为止,我很感恩自己持续的自我学习,感恩在我迷茫的时候,善知识们给我的支持! 迪迪耶大师的这个演讲,犹如一束温暖的光,让我的心头充满明亮―――永嘉大师《证道歌》中的“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中的,“谁”和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自体”,禅定修证中的看着“妄念纷飞”的“我”,不正是异曲同工之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