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我们继续讲《自体与客体》。
下面我们讲一个具体案例。
N先生,31岁,大学老师,已婚,有一个3岁的女儿。
主诉是,近2年来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无兴趣、夫妻关系冷淡。
2年多前不明原因缓慢出现情绪低落,在家不愿意说话、做家务,偶尔会有兴趣陪女儿玩耍,对夫妻生活没兴趣;在学校能够勉强完成工作,对科研、评职称没有动力。跟同事关系疏离,不愿意参加教研室的集体活动,对领导有很多愤怒,但是不敢表达。很少跟在老家城市的父母联系,跟小4岁的妹妹在同一个城市,但仅仅重要节日聚聚。
小时候在父母身边长大。父亲是教师,在学校是先进工作者,在家沉默寡言;母亲是工人,勤奋吃苦但脾气急躁,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妹妹乖巧听话,在学校成绩优异。N先生这样描述他的早年生活:早上母亲很早就起床,做好早餐,吃早餐时母亲会不停地说话,要么指责丈夫这里那里不对,要么说患者要怎样怎样才对。吃完后父亲送患者去幼儿园,再去学校上班。下午再接患者回家。晚饭后父亲去一个被称为书房的客厅一角备课或修改作业,患者则在餐桌上写家庭作业或者复习功课。妈妈做家务和照顾妹妹。
儿童时期,他们一家住在一个老的小区,小区内有很多孩子在外面玩,但母亲禁止兄妹俩出门玩耍,父母自己也很少交际。在家里,N经常想跟父亲玩或者聊聊天,但父亲多半会敷衍一下他,然后埋头自己的工作,这让N觉得很失望。母亲似乎永远是个背影,即使是面对N的时候,因为N这时只有把母亲看成是背影,才能削弱一点母亲释放的压力。妹妹常常想跟N玩,但他嫌妹妹玩的内容幼稚,所以经常不愿意。N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优秀,总是全年级第一或第二名,被各科老师喜欢,但跟同学关系不太好,他也嫌弃同龄人太幼稚,认为跟同学关系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
考入重点大学。大学期间比较封闭,仍较少跟同学交往。学习努力,毕业后直接考上研究生,后留校任教。妻子是研究生时认识的校友。该患者总共做了75次咨询。
在评估阶段和之后的一段时间,患者表现得比较被动,无法流畅地表达和交流,担心自己不被分析师接纳和喜欢。从患者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回应,让他觉得“因为我不好,所以妈妈生气”,但他的内心的另外一部分却认为,妈妈是个坏妈妈,这构成了他的内心冲突;父亲对他缺少回应,这让他觉得好像自己并不存在。这二者相加,使他的自体变得脆弱和空洞。由于无法将父母任何一方理想化,所以缺少一个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作为榜样的客体,导致了安全感的降低和目标的迷失。这些都在影响治疗联盟的建立和维持。
移情在这个阶段便得以展现。初始访谈期间,患者很在意分析师是否真的理解自己,他坚信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真正互相理解的,而且每个人最终只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他的貌似“绝对正确”的信念,本质上是早年关系的反应:他无法被父母理解,也不能信任父母,父母也不能帮助他。他不能把分析师理想化,使他在进入治疗关系时变得迟疑。有一点需要强调:类似于“只能靠自己”这样的信念,单纯地谈它们是否正确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探索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念。分析师针对性地干预说:人与人无法真正互相理解,也许是你过去的经验,你愿意跟我一起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经验吗?这句话让患者若有所思。
随后患者表达了另外一个担忧。他对分析师说,你那么忙,那么多患者在你这里治疗,所以你肯定不会对我太用心。特别是某次他亲眼看见某个患者从分析师的房间出来,更加重了他的担忧。这是自恋的另外一个特征: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其来源很多,一个显而易见的来源是,他4岁时候妹妹的出生,使他唯我独尊的感受被威胁了。分析师说:你也许不是希望我的其他患者都“死掉”,而是希望自己被认真对待就够了。患者几乎没有犹豫地回应说:当然。
自体需要在生命的某一段时间被独一无二地对待过,才能够从总是需要被独一无二对待的需要中出来。后一种状态,被称为成人状态。如果出不来,即如果一个成人总是需要被特殊对待,那他就不是成人,而是巨婴。所以,巨婴表示一个人停留在自体发展停滞的状态中。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给患者提供一个跟他过去的客体不一样的客体,使他的自体得以继续成长。
患者没有“好朋友”,对其成长有重大负性影响。“好朋友”是除了理想化客体之外又一个重要客体,叫做“镜影”客体,从这个客体的回应中,自体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对患者“无朋友”的动力学理解是:第一,他潜意识认为,有朋友就表示抛弃了父母,或者说,他投射性认同了父母害怕被抛弃的焦虑;第二,他的夸大的自体,“不屑于”跟同龄人为伍,因为这会让他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幼稚”,使夸大的自体破灭;第三,跟“好朋友”距离过近,会激活患者的融合焦虑,这会导致其幻想层面的自体消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真正的死亡更恐惧。分析师对这些部分做了面质:让患者分辨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
在治疗的中间阶段,患者数次表达了对分析师的不满。最有趣的一次是,患者直接说分析师上的大学,名气不如自己的大学。分析师的反应是笑了。这也许是分析师自己的防御性反应,用以掩饰自己的尴尬,但这部分让分析师跟他的督导或分析师去谈。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分析师反移情见诸行动那部分。笑完之后,分析师回应说,你说的是事实,我上的大学不如你上的大学,但是,有没有可能,你是在这个方面贬低我,用来减轻你有求于我的羞耻感?这是在面质求医行为后面的自恋受损。患者听了也笑了,说“也许是”。
针对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很多干预,这里只说一点。先说理解:夸大的自体是用来掩饰虚弱的自体的,较多情形下,夸大了的自体确实可以胜任某些事情,但是,遇到大的挑战,夸大的自体不能胜任,自体就会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萎缩,人就会抑郁。所以抑郁永远跟自恋有关。分析师从他跟领导的关系入手做了解释:你对领导的愤怒,是不是因为你觉得他们不如你?这次轮到患者笑了,他说:是的,一方面瞧不起他们,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做领导也不会比他们做得更好,甚至还会不如他们。这种有点自嘲式的表达证明,患者已经能够承受内心的冲突,并且对自己的不完美有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治疗的后期,讨论了较多治疗关系。分析师作为一个新的客体被患者体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内化,以替代原始客体在患者内心世界的位置。有一次患者的表达很有意味。他说:上次我碰到了一件事,马上脑子里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妈妈的,她好像歇斯底里说了一堆,让我更加不知所措;另外一个声音是你的,你只说了三个字“慢慢来”。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已经意识化了的内心冲突:忠诚原始客体,还是把新的客体经验整合进自己的人格。
自体的重建与修复,有赖于体验和内化新的客体经验。
分析师就是“职业性”的新客体经验的提供者。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节讲的重要内容:
1、自体和客体的概念
2、这些概念的具体呈现
3、 对一个来访者的动力学理解和干预。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下节课是《潜意识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