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下的心中情怀
眼前这个名叫马桑的湖北农村青年,是毕业于宁波大学的经济法学硕士。2009硕士毕业论文还没写完的他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样,带着梦想和激情去了北京,在经历了辗转后的他在中国建筑一局,谋得了一份工作,在国企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以及而立之年的紧迫感,让他越发忘不了心里的那个要从农业上创新创业回馈家乡的梦想。那段日子,生活的枯燥倒在其次,人生方向的迷失才是最让他仓皇迷茫的。他告诉自己,要沉住气,保持学习。而书成了他的陪伴和指引。《三联周刊》、《南方周末》、《读库》,他已经不记得是哪本书,介绍到了北京一个名叫“小毛驴”的有机农场,这让马桑认识了中国最早一批有机农业的先驱者,他们对中国农村及乡建的炙热和真诚,给了他深深的灵魂启迪,和慰藉。
艰辛茹苦的梦之初
2012年5月,28岁的他深思后,毅然辞掉了安稳的工作。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的他回到了内心的第二故乡成都。在新浪微博,他认识了两个和他一样一直关注着有机农业和健康食材的网友,素昧平生三人一见如故。三人决定把创业方向定在了家庭农业。说干就干,可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诗酒田园的情怀和美好,当三人放眼望去几十亩的土地和无限期投入的资金跟人力紧跟进时,三人沉默了。
2013年年初,他和伙伴们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一起创办了“山货集”淘宝店,售卖蜂蜜、干果等山货。最开始三个人就靠着“跑断腿,问瓢嘴”这个最简单笨拙的推广方式。不懂得经营,找不准方向。结果可想而知。
柳暗花明的转折点
可上天是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贵州喝到了
当地农民自酿的米酒,瞬间被那种甘醇的味道俘获!为什么不把米酒做成产品呢?几番斟酌和商讨后,他们决定开始自己创新研发市场短缺的低度花果清酒。
马桑兴奋的告诉我,清酒在国人意识里应该是属于日本的,其实不然。“清酒,并不是日本人首创,古时,我国便用清酒于祭祀,公元400年左右,清酒才传入日本。”
从买来各种自酿书籍学习发酵,到无数次的实验调试,无数次倒掉发霉变质的成酒。他和团队带着自酿的酒四处拜师,去村里找酿白酒的老师傅,去云南找酿红酒的工厂,去贵州找酿米酒的农家,四处碰壁的他们硬是坚持了下来。
不忘初心的向前进
2015年初,产品走上正轨,有了专业的酿造技术和设备,保证酒的口感和品质,还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如今,已达到每个月40万的销售额。他给自己的品牌取名‘花肆’,寓意日子像花一样肆意绽放,希望自己产品传递一种平等、健康、轻松的酒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坚持,要给每一款酒都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再写一个故事,如我手中这杯清酒叫——菩提与教士,问其由故,旁边的女同事读了起来:干热河谷的风啊,呜啦啦地吹,青了葡萄,红了玫瑰!半文不白,像日文的悱句,调侃,而真诚。而在谈及今后的打算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清酒,只是一个开始,自己从来也没有忘记过最初的梦想,要从有机农业上探索发展新方式回馈家乡。”
马桑,一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创新创业青年,可他又是一个满腹情怀坚持本性的创新创业青年。好了,本期【青声代—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
当然了,在节目的最后,马桑也跟大家分享了这样的一段话:
首先我觉得,关于创业,你要问问自己,希望怎么样老去,是不断奔跑跌倒、又爬起来奋斗的老去,还是顺风顺水、衣食无忧的老去。就我的理解来说,创业的人一般是不安分和墨守成规的,这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差异,这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你会从事什么行业,认识什么样的人,积累到什么样的资源,怎么处理一些细节的事情。
其次,如果决定创业,建议首先寻找到一个团队,一个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互补的团队,一个人是成不了事的,创业里没有独行侠和英雄主义,在很多紧要的关头,你能体会到团队有多重要。
最后,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幻想一个创意,或者一个机会,就能一夜暴富,至少需要做好三到五年的规划,这期间,必然会遇到周折和失败,如果还年轻,那就好好享受这份美妙的痛苦罢。但也需要保持理智和远见,方向不对的,就要及时调整,痛要痛得值得。痛并快乐着的人,是因为他看到了远方的希望,而不是盲目乐观,更不是他无知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