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屋—徐树仁

家乡的老屋—徐树仁

2024-10-26    07'37''

主播: miss杨🌊😊

97 1

介绍:
家乡的老屋 徐树仁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事物如流水般逝去,而有些则如同磐石般屹立不倒。比如记忆深处的老屋,不仅是童年的避风港,更是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见证。        1976年的那场唐山大地震,将父母燕子衔泥般搭建的住所夷为平地。第二年,村里组建了建筑队,谁家准备好建筑材料就给谁家盖房。清理好废墟,村中央这一排先打夯码地基,我家有幸成为了第一个盖房子的人家。        老屋的建筑风格是土木结构,是坐北朝南的四大间。村里的土木匠将房架子支好后,那些土瓦匠就开始用石头、白灰垒大墙。垒到一米半左右,垒上了两排青砖,上半截开始用土坯,两边抹上菜泥用白石灰套上。那个时候,用红砖作建筑材料是万万不敢想的。        房顶上完大泥,宣告房子竣工,省吃俭用的父亲破天荒放了一挂鞭炮。在他人怂恿下,从供销社买了一包糖,分发给建筑队的成员,共同沾沾喜气。从此,有了一个遮风挡雨,当时还算气派的新家。        后来用煤焦子、石灰水混合,在房顶上打上了厚厚的一层。使得房子不仅不担心漏雨,还冬暖夏凉,相当舒服。虽然几十年过去,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门前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每当春风拂过,槐花便散发出阵阵清香,那是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走进老屋,斑驳脱落的墙壁、熏黑的苇芭屋顶,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透着家的味道。        那时候村里嫌麻烦,不允许盖“四破五”,只好东屋两间、西屋一间、过堂屋一间。东屋一铺大炕,过年时招待客人可同时睡过十几口子人;西屋曾先后作过哥哥和我的婚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那口停摆了的挂钟,记录着时代的沧桑;墙上镜框里挂着的黑白照片,每一幅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屋也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墙壁上的涂料开始剥落,木质的门窗也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斑驳。木櫈儿窗户上的塑料布早已变质破碎,风一吹“呼嗒呼嗒”地响。然而,这些痕迹并没有减少老屋的魅力,反而增添了几分沧桑感,让人更加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温暖。        对我而言,老屋不仅仅是一处居所,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情感的寄托。在这里,我上完了小学、中学、中师,又参加了工作。送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抚养了我的孩子。虽然隔壁的房屋已经翻修加高,老屋在中间显得那样破旧不堪。但每一次回到老屋,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能在这里得到释放。        如今,虽然不在老家居住多年,但心中对老屋的思念却日益强烈。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总会想起老屋那温暖的灯火,想起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场景。那些美好的记忆如同电影一般在脑海中回放,让我在孤寂的夜晚不再感到孤单。        老屋在,就有家在;有家在,就牢牢守住了那条根。我相信,不管历尽多少沧桑,老屋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我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