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劝服》语音

《传播与劝服》语音

2017-02-10    04'31''

主播: 心传考研

120 11

介绍:
《传播与劝服》 1946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计划”,出版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 作者简介: 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劝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欧文·贾尼斯(1918-1990),美国心理学家,致力于政策制定的心理学分析、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贾尼斯于1967年获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奖,198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1991年度杰出科学家奖。贾尼斯因其提出的团体迷思理论而闻名。 哈罗德·凯利(1921—200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传播与劝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 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 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 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 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 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息所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受影响。 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