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精选选自东方出版社对曹寓刚老师的采访。
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实际上就是信仰觉醒的过程。
从他小时候家庭里就信仰净土宗,虽然他是佛教徒,但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信仰跟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还不完全一致。
他所提倡的信仰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能够代表整个人类未来方向的、利他的信仰。
稻盛和夫先生的成长有许多因缘和合,他总能在非常关键的时候,遇到非常关键的人,而这些非常关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秉持利他精神,努力想要帮助别人,真心为对方考虑。
比如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他的小学老师在战争时期仍然亲身上门来劝说他要继续考初中,千万别放弃……大学里面遇到了他的恩师等等,这些人在稻盛和夫先生人生的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后来稻盛和夫回顾自己前半段人生的时候曾经讲过:缺了其中任何一个人,我都不会是现在的我。
在这样的人生成长中,一个人的真我——利他的本性——就被激活了。
利他的界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思维方式》这本书里稻盛和夫先生已经讲得比较明白了,它一共分成10条,有些虽然是个人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就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因此,对照这10条,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进行一些重塑。
比如,企业给员工提升收入,发奖金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关键在于帮助大家把人性当中本来就有的光辉、善、激情、热情发挥出来。
换做佛教用语,叫“法布施”,“法布施”是远远高于“财布施”的。
所以,经营的重点,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翻来覆去强调的:要让员工共有正确的价值观,将这种价值观在工作当中实践下去,产生成果。
再讲深入一点,整个商业的逻辑用4个字来表达,利他自利。只有真正将利益给到了客户,企业才能创造高收益。
那么,靠谁去利客户?员工。
所以,真正帮到了员工,帮助他提升收入,那么他就会更好地服务客户,企业或组织,才能生存,甚至繁荣昌盛。
因为人类现在已经不再生活在丛林当中了,我们所有的生存资源全部来源于社会结构。
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总是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
在一个商业的环境当中,就是我们为客户着想,为同事着想,为企业着想,如果能秉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话,组织就拥有了凝聚力,它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利他思维实际上是人类思想的升维。
西方讲的管理,倾向于管理人的下限,防止人做坏事,因为西方认为人性本恶,劳动是无可奈何之举。
但是利他的体系实际上是跟东方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联。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需要通过劳动来磨练自己,相信劳动的价值。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思想境界,是远远超越西方传统的管理学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的管理学是一种传统的学科,而以稻盛和夫哲学为代表的利他哲学它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而非学科。
只要运用得当,它并不会与传统的管理学相互冲突,相反可以赋予传统管理学更大的力量。
所以,不是说不要管理,而是可以通过激发人性当中的善和热情来把管理简化,用经营人心当中的真,提升人的上限。
这才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发挥人的创造热情,将善良变成一种生产力。
稻盛和夫先生常讲,付出不亚于任何人努力,不是针对员工的,是针对经营者的。
六项精进传入中国,被一些人误解弄得变味了,把“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当成了衡量别人的标准。
稻盛和夫先生曾经亲自和日本的塾生讲解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首先是针对经营者,你不能要求员工去付出。
员工在什么时候会付出?
当经营者为了所有的员工,为了客户去拼命,付出努力的时候,员工被这种姿态所感动,他愿意追随你,愿意付出努力,这不是人为强求的,而是他自愿付出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和夫先生说,哲学的实践必然带来数字的结果。
因为哲学讲的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决定我们行为的。行为一定会呈现在数字结果上。
如果说你的经营数字长期低迷,从逻辑反推的话,一定是我们没有真正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利他心。
员工没有服务好客户,没有为客户着想,没有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节约资源,没有提高效率,就没有发明创造,经营结果的数字就不会好。
稻盛和夫先生调动的是什么力量?
它调动的是人类心灵当中真我的力量,真善美的力量,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稻盛和夫先生来到日航,化腐朽为神奇,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扭亏为盈,第一年就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创造了从最差就直接变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