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感觉很适合讨论富有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民生话题,比如囤货。
寻常人家,哪怕再热衷于买买买,也很难把住所变成仓库;但如果是国家出手囤货,采购就会走向另一个数量级。石油、棉花、金属、糖浆、猪肉、蔬菜、咖啡、葡萄干……都能变为令人安心的储备。
从1953年开始,中国就格外重视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以至于给外界留下了热衷囤积民生物资和大宗商品的印象。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在粮食、猪肉等方向上的储备确实足够惊人,但从比例上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消费大国最基础的居安思危。
另外,就像企业会关注周转、清理库存那样,国家储备其实也是一个与市场紧密合作的流动体系。如果你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办法略有了解,就会发现,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美国医疗系统囤的)N95口罩也会过期,逢年过节出现在市场上的储备猪肉,却不一定会过期。
而在国际市场,近期与储备最相关的新闻之一,就是美国联合日本、印度、英国等多个国家,释放了总计超过1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试图抑制油价上涨。但是这个策略实际上失效了——短期内,油价不降反升。
政府到底投放多少储备,才会真正改变市场的运行规律?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路追踪到了十多年前的中国糖市场和棉花市场。结果发现,调控价格这件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国家囤货”这件事。
| 主播 |
肖文杰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许冰清 | 《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 时间轴 |
01:09 加拿大最近释放了2.3万吨“枫糖糖浆战略储备”
04:32 中国的储备猪肉量大致相当于1200多万头猪
07:06 指导全球多国石油储备的IEA,本身就诞生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
15:55 新冠疫情来了,美国医疗储备中的N95口罩被发现过期了
21:08 “托市收购”政策如何让储备粮变成了“转圈粮”?
24:16 美国释放石油储备,为何油价不降反升?
| 后期制作 |
杨超、董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