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古称妫川,每逢重大节庆,人们总能看到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演出——“花会”,舞龙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上千名演员、几十个表演项目一起上街,刮起一阵“最炫民族风”。其中有一个项目非常吸引眼球:彩船穿梭,唢呐喧天,锣鼓齐鸣,它就是延庆旱船。今天的《非遗时光》,记者张锋就带您一起探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庆旱船”的北京市级传承人丁石锁。
(丁石锁:留住声音,记录历史,我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庆旱船”的传承人丁石锁。)
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当记者置身于2016年元宵节延庆花会的现场时,虎虎生风的舞狮子、舞龙、高跷、秧歌等特色项目正轮番登场。记者发现,在众多花会项目中,就有好几支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庆旱船”表演队的身影。而作为这个项目的市级传承人之一,如今68岁的丁石锁正是辅导老师:
(丁石锁:那个船全是木质的,北方最好的木叫榆木,就老榆树,本身船体大约在六七十斤,这一只船的空船就有六七十斤,跑起来带着风小百十斤,那时候我都比较有劲儿了,肩膀都压得血红了,老是压秃皮子了,所以没有一定的毅力、一定的基础,你是玩不好的。)
延庆旱船是延庆民间花会的艺术形式之一,表演者在陆地上模拟水上行船的细节,道具是由木架子按照船的外观形状制做而成的,船身周围缀上绘有水纹的布裙;船顶的形状类似延庆古建筑戏楼的样子:前部为半圆形,后面呈正三角形;在船的上部,糊有绘着吉祥图案的细白纱,船的四角拱头各挂一个彩绸绣球。在丁石锁看来,传统的延庆旱船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丁石锁:因为“三只船”一边仨图案,一只船有六个图案,三只穿有十八个图案,就是按照神话故事《白蛇传》。那个“三只船”这个圆拱是前面,尖拱是后面。这个船不是有一个锻面嘛?这三面它各有各的说法,一是有个海上日出,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这是仨船头的彩绘。侧面有六个图案,第一个图案就是青白蛇在昆仑山下界,最后一个图案是,后来许仙不是有个孩子嘛,叫许士林,考上状元了,他爹领着他去拜他娘,叫许士林拜塔,塔拜倒了,白蛇从塔里出来了,这是最后一个图案,一共是十八个图案。就是四周白绫子,白了以后拿胶水刷,刷了以后质地不一样了,在那上头画的,所以跟里边是似透非透。有一个特点是晚上玩特别漂亮,为什么晚上玩漂亮?它四周都是花灯,那都是民间老艺人攒的灯,一只船十二支蜡,晚上点着以后,一跑起来相当好看。)
最早的延庆旱船是由两个人共同驾一只大船。据说1937年,玩儿船的村民们看到驻扎在延庆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也在玩旱船,体积小而且轻快。于是他们就把大船改成了小船,用三只小船构成一组互相追逐表演。以后各村纷纷效仿,并且在三只船的基础上发展到九只船,丁石锁的父亲丁泰正是三只船的第二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