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字正腔圆的老北京叫卖

非遗时光:字正腔圆的老北京叫卖

2016-06-06    19'04''

主播: FM1860038

219 8

介绍:
老北京叫卖,是北京特有的汉族民俗文化,是旧时京城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了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作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的叫卖调,在语言、内容和反映的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儿特征,体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接下来,请跟随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曹僖一起来了解这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聆听那老北京的声音。 【孟雅男练习老北京叫卖】 37岁的孟雅男是老北京叫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专注地练习叫卖吆喝,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提起“老北京叫卖”这个名称,孟雅男说其实最初并不是这个叫法: 【孟雅男讲老北京叫卖称谓的发展】 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经有记载,在清朝末年开始得到较大发展。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录了十二月的“市卖”:“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zhù),叫而卖之。”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七月叫卖菱角、鸡头等物的吆喝声是“老鸡头,才上河”等等。到民国时期,老北京五行(念银行的行)八作都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 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那时候,人们都住在胡同的院子里,不吆喝谁都不知道您卖东西来了。可以说,小商小贩嘴里的叫卖就是最经济、最通俗、最实用的广告。 【叫卖现场音响压混】 随着时光推移,北京城的叫卖声形成了“一绝”:句子简短,重点突出,抑扬顿挫,京腔京味儿。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之间透露出的鲜活劲儿,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广受市民欢迎。 除了单纯依靠嗓子之外,老北京叫卖往往还会搭配响器,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提升商品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同行业的响器也有所不同: 【孟雅男介绍不同响器的作用】 “唤头”响,剃头的就到;大锣鼓一敲,小孩们高兴地跑出来看耍猴;木头梆子一响,家庭主妇赶紧出门打油……胡同里的吆喝从早到晚不间断,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好像一台北京民俗风情剧。 【片花分割】 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卖失去了曾经的土壤。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张振元、张桂兰、臧鸿等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他们都年事已高,在技艺传承方面有迫切的需要。孟雅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老北京叫卖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当时的孟雅男还是中国戏曲学院曲艺表演专业的一名学生。如何恰如其分地演绎相声段子里的那些叫卖场景,成为了他学习中的一个难题。有一次,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老北京叫卖老艺人们招收徒弟的消息,于是便上门拜师学艺,跟着张桂兰和张振元两位老师学习老北京叫卖。 然而,学习并不像孟雅男想的那么顺利: 【谈学习困难】 面对困难,孟雅男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决定帮助老师整理叫卖资料、出CD录音带,为推广老北京叫卖尽一份力,然后就不再学习了。没想到,这件事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谈如何爱上叫卖】 打那以后,孟雅男就决定将传承老北京叫卖当成一种严肃的事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