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功夫的传说、传统与传承

张三功夫的传说、传统与传承

2016-07-06    12'19''

主播: FM1860038

338 17

介绍:
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体育类中,有一项传统武术的名字:“张三”功夫。说起中国的功夫,历来有“高手在民间”,“真功夫在民间”的说法。对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些神乎其神的描写,业内的练家子往往会有不以为然的态度。那么, 真正的民间传统武术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电影里那些出神入化的绝世武功呢? (长祯国术馆武术练功的音响) 在北京海淀区学清路的一座公寓楼的底商,开有一家长祯国术馆,在这里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见到十几名非遗传承班学员练习张三功夫的场景。 练功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器械、套路、对练还有内功。其中基本功练习的时间最长,而内功的练习则是不对外人开放的。在年龄较大的弟子的带领下,十几名孩子反复练习倒立、下腰、以肩肘撞击墙壁等动作,练功的过程中还伴有音乐。器械和套路的招式并不算多,动作显得简练,朴实无华,师父强调的是反复磨练,如果学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偷懒,姿势不到位,还会遭到师父打手板的惩罚。 学员们的年纪从五六岁到十七岁不等, 他们的师父,也是武馆的主人,是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张三功夫的第四代传人张晓航。他向我们讲起了他所了解的关于太师爷醉鬼张三的身世和门户的传说。 (张晓航介绍张三的身世) 说起张三爷的名字,在北京练武术的圈子里少有不知道的,如果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 醉鬼张三的名号,更是极为响亮。当年在《世界日报》、《小时报》等一些小报上,常常连载有关醉鬼张三的故事。作为七零后的张晓航也只是从前人的口口相传中听闻曾祖的事迹, 其中难免有不少的传说意味。 张三功夫虽然因张三爷而得名,但张长祯也并不是这门功夫的创始人,而是有着更早的缘起。孟凡贵,著名的相声演员,京城的文化名人,很少人知道他在年轻时就是张三门的入室弟子。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关系,他对于本门早年的那些掌故,比张晓航更为熟悉。 (孟凡贵讲述明朝三大将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最初有着反清复明的背景,张三门功夫在早期传承的大部分时间里显得相当神秘,收徒极严,门人弟子极少,传授和练艺更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门外及社会鲜有人知。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将近400年的过程中,其功法技艺受外界影响很小,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留。非遗项目专家论证组的意见认为,“张三”功夫作为传统武术之一,具有中华武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明清时期的典型特征:内功外拳、意气合一,是研究中华传统武术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四代传人张晓航对本门的核心内功介绍说: (张晓航介绍本门功)。 作为四代弟子中的长者,孟凡贵先生也佐证了本门功夫易学难练、没有师傅从旁指点保护容易走偏的特点。 (孟凡贵讲述张三门传承的规矩、靠长期积累出功夫) 专家论证组的意见中指出,由于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原因,“张三”功夫对传人要求严格,传播渠道甚窄,且功夫难度大,目前后继乏人,延续一百多年的“张三”功夫已濒临失传的境地。据张晓航自己的估计,到今天会张三功夫的人加起来也不过一两百人。既便是张氏的后人当中,会功夫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到第三代张家良这里,更是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不得不从安徽农村收养了一位义子承接衣钵,这位义子就是张晓航。 (张晓航介绍成为义子的过程) 无可否认的是,张长祯对于本门功夫的传扬和光大有着突出的贡献,这其中除了武术本身,也和他本人的江湖地位与声望有一定的关系,这一方面扩大了张三门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使这门功夫在传承中难免沾有不少江湖的神秘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其传承的范围和效果。 (孟凡贵讲述门派规矩神秘文化) 虽然由于传统的门户之见,学到真功夫本就很不容易,但毕竟还是有人学到了真才实学。许维仁,就是门内公认的第三代弟子中武功最好的宗师级人物之一,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这样会真功夫的人物的遭遇也是令人唏嘘。作为张三门中的长者,孟凡贵先生见证了许多前辈人物的离世,特别对许维仁先生的悲剧命运感慨颇深。 (孟凡贵讲述许维仁的故事) 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展,给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张晓航,讲述了申遗成功后国家对于项目和传承人的支持。 (张晓航讲述国家对张三功夫项目的支持) 申遗的过程对于张晓晓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对本门功夫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全面的疏理学习的过程。 (张晓航讲述申遗过程中自己的收获) 2007年,在申遗东风的助推下,张晓航开办了以曾祖父名字命名的长祯国术馆,打破传统规矩,在社会上广收学员。张晓航认为,象张三功夫这样的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晓航谈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 为了能推广武馆和本门功夫,张晓航不顾一些门内人的侧目,频频以嘉宾身份现身一些电视台的养生和保健节目中,利用所学传授气功和养生方法,甚至针对社会治安的现实编创出一套女子防身术。在张晓航等人的奔走和努力下,长祯国术馆的影响日渐扩大,在北京、大连和海外成立了分馆,弟子中也出现了来自韩国、日本和巴西等国的洋面孔。 (张晓航讲述收洋弟子) 2014年2月, 张三门第四代传人的收徒仪式在风渡嘉园举行。作为北京市首批武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张晓航开办了非遗传承班,传承班的学员都是从武馆普通班的学员中选拔出来的有一定天赋的练武苗子。张晓航希望在这些孩子们当中,未来能够培养出下一代的张三功夫的传承人。 (张晓航讲述传承人的责任和希望) 今天的长祯国术馆和张晓航正变得越来越忙,太累的时候,他会自己或者向徒弟们清唱两句《盗御马》,据说戏里的侠盗窦尔敦也曾是早年间的本门人物。 (张晓航清唱) 与张晓航的踌躇满志不同,本门长老级人物孟凡贵先生的看法要淡然得多,他觉得作为一门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其实不必刻意做得太多,本身自有其传承和生存之道。 (孟凡贵谈对本门功夫传承的看法) 对于张三功夫的现代传承,非遗专家论证组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专家组成员,原海淀区政协委员,原首都体育大学传统体系主任苏学良教授在谈到以张三功夫为代表的传统武术的价值和传承时这样说: (苏学良谈传统武术的价值与传承) 感谢收听非遗时光之:张三功夫的传说、传统与传承。 采访:李玉昆 播音:殷超 录音合成:马啸宇 监制:吕游 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