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我是孙毓敏,是原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院长,现在是名誉院长,还是振兴京昆协会的会长,现在也算是原会长,因为老了,都78了。)
请听“非遗时光之《荀韵流长》”
《红娘》选段《小姐你多风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 自从8岁 第一次登台以来,始终全身心地热爱着这门艺术。2006年5月,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毓敏成为第一批传承人。2010年11月,京剧又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京剧来说,既可喜,又可忧。喜的是它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支持;忧的是一百年前还蒸蒸日上的京剧,却在今天走向没落。孙毓敏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她除了在表演艺术上精益求精以外,还为戏曲 尤其是京剧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什么叫非遗?就是人在艺在,人亡艺失,我很荣幸的是非物质口头文化传承人之一,第一批,国家级的,所以我的责任很重,我回想当时跟荀慧生先生学戏,那是在1958年,之前已经搀和了,59年,荀先生把我选到荀慧生京剧团,所以我一毕业就是荀慧生京剧团的主演之一,而且专门的任务就是继承荀派,所以我这责任就重了,等于我看过老师演出,他怎么设计,怎么创作,天天上他们家去,当然我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总体来说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他给了我这样一碗荀派的饭,一直吃了那么好几十年)
京剧行当、流派众多,荀慧生先生创立的荀派在唱、念、做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孙:(荀派是四大名旦之一,它的表演特色跟人不一样,因为荀慧生先生是一个梆子演员改成京剧演员的,因此他的唱腔里有梆子味,还有更加女性的味,他的动作也是伸展的,他的人物也是丰富的,特别注意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于是产生了时代感、真实感和幽默感。)
荀派艺术的唱腔柔媚委婉,口语化的念白更是幽默、风趣、贴近生活,以善于塑造小家碧玉、妙龄少女见长,《红娘》是代表剧目之一。
《红娘》选段《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荀派艺术创始人荀慧生先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号留香,曾用艺名白牡丹,后来又改用慧生。他幼年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河北梆子演员庞启发学艺。在旧式戏班的严苛责打下,荀慧生苦练基本功,唱、念、做、打无一不精通。1910年,他来到北京,师从著名梆子演员侯俊山学戏,后入正乐社,与尚小云、芙蓉草并称“正乐三杰”。在改学京剧后,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得到了著名武生杨小楼的提携。
(他改了京剧以后,有一个人提拔他,就是杨小楼,带他到上海去演出,从此非常火,在上海一待,四到六年,创造新戏,在那个阶段,有陈墨香等好几个人帮助他,有一拨叫白社的人,都是有文化的大学生,成立白社专门捧他,所以我感觉一个演员成长过程中,必须得有人捧,他得有这人缘,有这氛围,他才能成事。后来《顺天时报》评四大名旦,他就成了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成功以后,把整个京剧的状况变了,原来以老生为言,后来变成以旦角为主,旦角和老生平着,所以这些都是很不容易争取来的。)
在当时,四大名旦都是引领京剧潮流的。荀慧生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致力于京剧艺术革新的探索,他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服饰等各方面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创新和改革。孙毓敏深知一代代京剧演员创造的京剧艺术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
(我后来就到了戏校了,到戏校我当了十四年的校长,后来我们改成院,我在里头也是很敬业,很努力,我考虑到继承的问题,不能因为我是荀派我就大量发展荀派,这就不对了,这不是公心为重,所以我各个流派都发展。我们学校的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我也很注意宣传,我当政的那些年有四小须生下江南,三王一汪,小尖子特好的,我都特殊培养。最后还有法国模式,我跟一个法国导演我们订了十年合同,我们连续出国十年。所以对学生我觉得应该从小给他树立一种事业心,他从小红过,他的自尊心调动到这上面了,他就不想改行。哪怕我们现在工资不高,也不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我们责任搁在这儿了,我想我们的孩子还都是挺敬业的。)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这在京剧界的师徒关系中,仍旧有着突出的表现。孙毓敏老师对待学生,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总是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说戏,人们评价她为“台上活红娘,台下好校长”。
给唐禾香说戏录音:(转身抖袖是荀派特点,你给它用上)
《荀灌娘》唱段《改男装只觉得威风浩荡》
2016年4月29号,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整剧演出过的荀派代表剧目《荀灌娘》,由孙毓敏的学生——国家京剧院荀派传人唐禾香重新搬上舞台,整场演出中,观众的掌声多达60多次。(加掌声音效)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观剧习惯,唐禾香把原先多达28场的戏,整理、压缩到用两小时十五分钟演完,并在戏中展现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和多方面的才华。
唐:(1995年,我的师傅孙毓敏老师把这出戏的《搬兵》那一折传授给我,从那开始,我就对这个戏情有独钟的。因为我除了学习花旦,小时候练功比较苦,有一点刀马旦的基础,这出戏正好也是融花旦、青衣、花衫,包括刀马旦,最后还有开打,所以比较对我的路,我自己也是想通过这出戏,更好的继承荀派艺术)
孙毓敏对于这出戏倾注了很多心血,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时,她早早来到排练厅给大家鼓劲。
(争取到中央台给录像,都过了这阶段了,还给录,也是不容易的,奋斗了半天,给这个写信,给那个写信,给那个打电话苦苦哀求,所以咱们千万重视这样一次展示机会,把咱们荀派的艺术再次弘扬,今后,谁演荀派,就照着她这个样子,就成样板了,你们大家都是样板,谢谢!)
面对记者,孙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更是赞不绝口。
(我的学生叫唐禾香,她今天排《荀灌娘》,她就很敬业,都四十一了,还这么努力,还锻炼,保持身材,瘦瘦的,所以演《荀灌娘》要文武全才,后头有武的,前头有十三岁的表现,得像小妞,然后女扮男装,最后再变过来。剧本都是她自己浓缩、修改,得根据现在的人,因为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戏,当代人性子比较急,过去剧本都是18场、21场无所谓的,现在不成,都是8场就完,所以就是老戏,不变样,也得浓缩,尽量把事情讲清楚就行了。而且像这样敬业的学生,我很尊重她,很敬佩她,因为你要找别人编,浓缩或者再编两段唱,都要钱的,咱就挣这么点钱,给人少了显得看不起人家,给人多了咱这儿亏了,所以她自己编,我感觉还不错。希望咱们传承和发展的工作越做越好,我会努力的。)
《荀灌娘》这出戏的诞生,还要从1919年说起,当时,荀慧生加入了杨小楼的永胜社,即将赴上海演出,临行前,他来到师傅王瑶卿家告别。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荀慧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电视剧片段(您这是?要想在上海滩站住脚,没有一出新戏是不成的,这个本子特别适合你演。您的意思是,您把您的这出名剧给我了?傻小子,打开好好看看吧!)
王瑶卿将自己《奇女福》的剧本赠送给了荀慧生。
电视剧片段(王大爷,戏班里有这么一句行话,宁送十亩地,不舍一出戏。我可不这么想,戏是我编的,可是不把它传出去,让它跟我进了棺材,不把咱们的玩艺糟蹋了吗?我把这出戏传给你,你唱红了再把它传给你的徒弟,那不就大大丰富了京剧的剧目吗?那该多好啊!)
荀慧生演唱《荀灌娘》录音
1919年10月,荀慧生根据《奇女福》剧本编创新剧《荀灌娘》,在上海首演成功,并在此后多次修改和演出。这次复排《荀灌娘》的导演,是著名导演荀皓,他是荀慧生先生的长孙,也是电视剧《荀慧生》的执行导演。再次把京剧《荀灌娘》搬上舞台,是他期待已久的。
荀:(三十多年久别于观众,就怕把这些戏给失掉,因为荀慧生代表的六大悲剧、六大喜剧、六大跌扑戏、六大移植戏,六六三十六出,在我这能力下呢,能恢复多少就恢复多少。再不抓 ,以后就恐怕比较难了,会的人就没有了,现在有会一点的,还有的见过当年老老爷子演这戏,所以我一心要把这恢复起来。)
京剧的继承和发展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它毕竟还要面对今天的观众,是活在舞台上的,不能完全因循守旧。借这次复排《荀灌娘》,荀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都是要与时俱进的,对荀派剧目进行改编和压缩要在保留荀派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谈到创新,荀皓认为年轻人学习京剧有三个境界“学会、学懂和学满”,当达到“学满”的境界时,结合自身条件的创新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而在这之前,首要的还是继承。
荀:(我总想尽量别遗憾,少失传。我跟年轻人也说,这些老先生无任何代价的教你,你就去学,别说这个不演就不学,你后悔在后面呢,你学了一肚子,也许这一辈子没让你演多少戏,但是你学得东西比谁都多,一辈子做一件事认认真真,将来你必是专家,必须找你问,别人没会这么多。所以我也希望今后的年轻人这样去努力,这样去做。)
当年,荀慧生先生曾与陈墨香、陈水钟等合作,编演剧目众多。孙毓敏在编创剧目方面也有所继承,她从昆曲、评剧、梆子、吕剧、越剧、吉剧等剧种移植了二十多出戏,改编为京剧,其中《陈三两》《痴梦》《翠屏山》《双玉缘》等都很受欢迎。谈到孙毓敏对传承京剧所做出的贡献,荀皓说她做到了无我的境界。
荀:(艺术创造是自我的,艺术的传承是无我的,自我跟师傅刻苦努力去学习,无我只为了心中的艺术,不是为了艺术中的自己,她做到了,她怕她失传。)
《金玉奴》选段《人生在天地间》
戏如其人,孙毓敏像她常常在戏里扮演的那些人物一样,善良、热情、直爽、有胸怀,荀派代表剧目《金玉奴》中的一段唱是她非常钟爱的:“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又何必忧愁”,这似乎也是她的人生信念、达观性格的写照。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荀韵流长》,采访张欣,播音殷超,录音合成孟孟,监制吕游,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