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日报】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的思想和著作被尊奉为官学,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存天理、灭人欲”即由朱熹所提倡;
﹢﹢﹢﹢﹢﹢
■“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也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
﹢﹢﹢﹢﹢﹢
■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朱熹举例阐述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他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
■“人欲”既不是指饮食男女,也不是指世间作为,而是指人的着相住境的习气,见于事相而着于事相,见于名利而着于名利。世相万千,层层无尽,着相之人,缠于其中;古圣先贤建立种种教化,旨在恢复原本的清净,发挥率性的妙用,人心之污染,即是人欲,故当消除之,而后胸怀坦荡,廓然豁达,这便是“去人欲”与“存天理”的工夫;
﹢﹢﹢﹢﹢﹢
■朱熹笃定地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但是,朱熹这一说法却被后世人评判成“禁锢了人的自由,禁欲色彩过于浓厚”等。明末,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朱熹思想提出了挑战;
﹢﹢﹢﹢﹢﹢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朱熹的地位和著作也备受挑战与批判。五四运动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朱熹的理学就被认为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
﹢﹢﹢﹢﹢﹢
【闻圣公益 为您转发】
【天心高鉴 志在圣贤】【2016.10.24】
(转发时,将吾名改汝名,传播国学,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