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子曰^ 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 申棖 子曰^ 棖也慾^ 焉得^剛
【论语译注】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⑴。”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道:“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道:“申枨啦,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注释】⑴申枨——枨音橙,ché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论语正义】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包曰:“申棖,魯人。”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曰:“欲,多**。”
○正義曰:鄭注云:“剛謂彊志不屈撓。”案:《說文》:“剛,彊斷也。”《臯陶謨》:“剛而塞,彊而毅。”是剛彊義近。撓者,曲也,折也。志不屈撓,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能無慾也。淩氏鳴喈《解義》:“剛爲天德,故近仁。慾,坤象,陰也。損之,窒慾也。損初益上,艮以止之。慾者,勝人爲彊,有似乎剛,故或以爲疑。”
○注:“申棖,魯人。”
○正義曰:“棖”,或作“棠”,或作“堂”,或作“黨”,或作“儻”。《漢王政碑》:“森申棠之欲”。此作“棠”也。《史記索隱》:“申堂字周。”本《史記 弟子列傳》,此作“堂”也。今本《史記》云:“申黨字周。”此作“黨”也。朱氏彜尊《弟子考》引漢文翁《禮殿圖》有“申儻”,此作“儻”也。諸家文雖有異,而音則相通。《詩 豐》云:“俟我乎堂兮!”鄭箋:“棠當爲棖。”可證也。唐宋以來,因稱名參錯,分申棖、申黨爲二人。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申黨召陵伯、申棖魯伯。真宗祥符二年,封棖文登侯、黨淄川侯,俱列從祀。至明嘉靖九年,因大學士張璁奏,存棖去黨,而祀典始正。《困學紀聞》云:“《史記 索隱》謂文翁《圖》有申棖、申棠,今所傳《禮殿圖》有申黨,無申棖。”《文獻通考》亦云:“今考文翁《石室圖》,無所謂棖與棠也。”是圖本止申黨一人。伯厚所見《圖》作“黨”,與朱氏彜尊所見圖所“儻”不同,當以朱爲是。諸字皆由音近通用。莫知其何者爲正。《困學紀聞》獨以“黨”爲傳寫之訛,梁氏玉繩《漢書 古今人表考》亦以“儻”爲訛,皆未必然也。《史記 索隱》引鄭此注云:“申棖,魯人,弟子也。”《論語 釋文》及邢疏並引鄭曰:“申棖,蓋孔子弟子申續。”又引《家語》:“申續,字子周。”錢氏大昕《養新錄》謂古文“賡、續”同聲,《家語》“申續”,蓋讀如“庚”,與“棠”音亦不遠。今本《家語》作“續”,則傳寫之誤也。盧氏文弨《釋文攷證》略同。柒氏《人表攷》云:“鄭作申續,必有所據。績與續通,繚績兩字,乃傳寫之僞。”諸說皆令鄭注作“續”。臧氏庸《拜經日記》:“徐鯤曰:‘《史記索隱》引《家語》作“繚”,據字周義,疑“繚”爲得之。’庸案:徐說是也。《索隱》於‘公伯繚字子周’下云:‘《家語》無公伯繚,而有申繚子周。’‘又於申黨字周’下云:‘《家語》有申繚,字周。’又《史記正義》於‘公伯繚字子周’下云:‘《家語》有申繚子周。’然則司馬貞、張守節所見《家語》並作申繚,蓋家語無公伯繚及申堂。王肅僞造申繚一人以當申堂、公伯僚二人,因二人改名雖異,而字周則同,爲足以相混也。《論語音義》及《家語》作‘申續’,乃‘繚’字形近之僞。王伯厚所見本作‘績’,今本作‘繢’,此又‘續’字之轉誤。《論語音義》引鄭云:‘蓋孔子弟子申續’此‘續’字乃後人據誤本《家語》所改,當本作‘申堂’,鄭正據《仲尼弟子列傳》也。《索隱》曰:‘申堂字周,《論語》有申棖。鄭玄云:“申棖,魯人,弟子也。”蓋申堂是棖不疑,以棖、堂聲相近。’案:小司馬此言,正據鄭注《論語》,以申棖爲申堂,故云然也。”案:臧說甚辨,當可依據。《蒼頡碑》作“字子續”,此又因名續而妄爲之。王肅以申繚、申堂、公伯繚爲一人,而非孔子弟子。此包注亦不云弟子,或包不據《弟子傳》,以申棖、申堂爲非一人也。至包以棖爲魯人,與鄭同。《漢魯峻石壁殘畫象》有魯棖。
○注:“慾,多情慾。”
○正義曰:古無“慾”,有“欲”。欲根於性而發於情,故《樂記》言“性之欲”,《說文》言“情,人之侌氣有欲者”也。聖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異者,聖智皆能節欲,能節故寡欲也。若不知節欲,則必縱欲,而爲性情之賊。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论语集注】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焉,於虔反。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歎其未見。申棖,弟子姓名。慾,多嗜慾也。多嗜慾,則不得為剛矣。程子曰:「人有慾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慾。」謝氏曰:「剛與慾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揜之謂慾,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棖之慾不可知,其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為剛,然不知此其所以為慾爾。」
【论语注疏】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包曰:「申棖,魯人。」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孔曰:慾「,多情慾。」
【疏】「子曰」至「得剛」。○正義曰:此章明剛。「子曰:吾未見剛」者,剛謂質直而理者也。夫子以時皆柔佞,故云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者,或人聞孔子之言,乃對曰申棖性剛。「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者,夫子謂或人言,剛者質直寡欲,今棖也多情慾,情慾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剛乎?○注「包曰:申棖,魯人。」○正義曰:鄭云:「蓋孔子弟子申續。」《史記》云:「申棠字周。」《家語》云:「申續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