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咱们从一个字说起,也就是珏,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字,单说字义,那比我懂的人多了去了,咱呢,就讲一些您可能知道或不知道的事儿,这里面有故事,从故事里知道一个字儿的意思,再从故事里发现别的生僻字儿,追根溯源,了解与之有关的更多有意思的故事,岂不是挺有意思嘛
说起珏这个字,大家很有可能把它与玦联系在一起,那它们是一样的么?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咱们呢,就从一个词儿说起:
玉珏
编辑 锁定
玉珏(yù ju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中文名
玉珏
性 质
古老的玉制装饰品
形 状
环形形状有一缺口
用 作
耳饰和佩饰
玦通“决”。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常用作表示决断、决绝的象征物。
玉珏简介
珏与玦同音,但两者又有不同,两者都是形如环而有缺口,但是从文字学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珏,从字形上看,左边的王旁,也是玉,意思是两块玉在一起,所以珏是成对的,多见于出土古墓女主双耳侧,而玦则不然,玦只指环形有缺口的玉,通常为男子佩带,数量为一块,而就大小来说,珏比玦要小一些。
玉玦
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玉珏介绍
编辑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
玉玦
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 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 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 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
开篇说到了,一个故事总有那么几个字,得让你深思揣摩,什么蟠?什么是螭,蟠螭纹是什么?虺是什么?什么又是蟠虺呢?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
蟠螭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汉族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蟠螭纹,是青铜器纹饰的一种。阴刻线有单、双刻线。蟠螭纹蟠则指“盘曲而伏”。在此选取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螭作为研究对象。螭在历史中的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故曰蟠螭纹。蟠螭纹作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纹饰,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文物中随处可见,不仅对历史有着记载意义,也对湖北省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故曰:蟠螭纹。最初的蟠螭纹,作为龙的附属活跃在中国远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其后经历了9个年代的发展,被大量的运用于玉器,青铜器的制作中。
什么的蟠?
蟠的字义:屈曲,环绕,盘伏:~蜿。~萦。~结。~踞(亦作“蟠据”)。~道。~龙。~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虎踞。[1]
详细释义1、盘曲;盘结。2、遍及;充满。
这里又蹦出一个字,什么是夔呢?
夔龙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夔(kuí)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神话形象)
编辑 锁定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
“夔,一足,踔[chuō](1.跳,跳跃。 2.超越)而行”。(《六帖》)
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 huī ]
[虺尵([tuí] a.马病。b.病人坐着的样子。]疲劳生病(多用于马)。也作“虺隤”
[ huǐ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虺虺]形容打雷的声音。
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龙的一种,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出自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
说起应龙呢,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黄帝战蚩尤这个神话故事,也就是三皇五帝那个时期,上古时期。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应龙斩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应龙,吾人已知乃黄帝神龙,曾以“杀蚩尤与夸父”(记载于山海经-大荒东经)立大功者,今乃助禹治水,则亦当为黄帝之任命也。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黄龙曳尾”,自即是“应龙画地”也,“玄龟负青泥”者,青泥当即是息壤,即“帝卒命禹布土”之“土”也。
魃[bá]
传说僵尸修成妖之后,变为魃。变魃之后的僵尸能飞,也称飞僵,据说可以杀龙吞云、行走如风。所到之处赤地千里,算是僵尸之王了。
说了这么多,咱们继续说说玉珏没有说完的部分,重复之前读过的那段,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
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