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解字说文,又到啦今晚说汉字的节目时间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如此充满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秦汉以后为什么就少了呢?今天为什么就不行了呢?我们的思想似乎凝固住了,没有高频震荡,没有那种创造性的冲动,所以创新也出不来了。李林老师讲课的时候曾说过:“三代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位是装出来的,装就是硬装出来。”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也还不错。但到了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装出来,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呢,我倒觉得汉字的形变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汉字字形虽然一直都在变化当中,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然后真草隶篆等等,但是他根本的大的性质的改变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破圆为方。变成方块字。我们都知道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圆形的曲线。小篆虽然出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转折处都是圆转。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一点,保留了最初造字太阳的象形。隶书则破圆立方,变成了方形的日字。就是原来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面,思想跳不上去,高频振荡也就没有了。那第二次就是在建国以后,汉字几经简化,由繁入简,破坏了汉字的整体结构,象形字构建残缺不全,承载信息不完整,就无法追朔到他造字的初始状态。这也是思维跳不上去的原因之一。再就是书写形式,我们又退回到了硬笔,思维被局限在二维平面上,连三维都上不去了,更何况高维呢,就这个问题我不想展开。只是提醒大家,思考讨论。我们今天要解的字那是十天干的最后一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癸字,癸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儿,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的长矛,周代称之为三锋矛。很可能就是三股叉子的前身,就是斧钺钩叉的那个叉子。只是叉子的三个尖是朝一个方向的,而三锋矛的那三个尖是朝三个方向,所以说文解字说癸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
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干脆另造了一个会意字,就是在癸的右边加一个兵戈的戈,这样出来了一个新的字念戣。就是三锋矛的意思,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于此也就消失了。但是为什么把癸假借为天干地支之一呢?因为前面说了,他的形似花瓣,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六个瓣。与《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啊《说文解字》里边许慎说:“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就有了下面的指代关系。于时为冬,方位在北,五行属水,成为癸水。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就是桂林的漓江,古人把漓江叫癸水。《桂林古迹》这本书曾有这样的话,他说“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那么癸水在人呢,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呢,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乙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天癸。《黄帝内经》就说“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汉字同音,往往同义,所以这个癸又通归,归来的归。宇宙万物它是一气变化而成的,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经的易,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另外这个癸还是个部首字,就是癸下面去天,留一个癸字头。这个字儿念bo,它是两个脚分开立正的姿势。在这个部首的下面那有这些字。比如祭祀的祭,登山的登,出发的发,葵花的葵等等。好啦,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已经全部介绍完了。天干呢实际上是宇宙能量的纵向分布,是从正无穷到负无穷的生命之气的流动,和生命形式的呈现。也就是竖着写的一字。中国文字为什么要竖着写呢?因为这符合生命流动的规则。人体的经脉,特别是十二正经,都是纵向分布的,而人在地球表面上是横向运动的。横向运动切割纵向磁场的磁力线,从而产生生物电电流。这是最初级的物理学的常识,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边讲十天干,它都把它归结到人的身体上,比如她说甲象头,乙象颈,丙象肩,丁象心,戊象胁,己象腹,庚象臀,辛象像骨,壬象胫,癸象足。听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他把生命的太乙之气从上到下在人体的流动和转化作了一番描述。尽管描述的欠妥,但精神可嘉。
好啦!我们今天那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