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翻手机看朋友圈,偶然看到一部美篇《芳华岁月---武功师范85级2班30年同学聚会》,忍不住点进去,记忆的屏幕徐徐展开,曾经的母校武功师范恍若隔昨,从30年前蹒跚走来:她的每一栋楼,每一间房,大到礼堂、教学楼,灯光球场、小到锅炉房、小卖部,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历数具**置和小小故事。如今虽时隔30年,记忆犹如昨天、还是那么熟悉。
记得上初中时,在没有节假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的初三,班主任鼓励同学们发扬〞头上吊,锥透骨〝苦干一千天的精力,全力考上师范,过上敲钟吃饭,盖章拿钱〝的吃公家饭的日子,老师形象的比喻:考上初中专就是穿皮鞋和穿布鞋的分水岭。这句话尤如鸡血一般,推动同窗们挤向独木桥,全校1600多名85级毕业生,只有四人考上了武功师范师范,参加了预选而没有考上的相拥而泣,彼此鼓舞鼓励,说好明年考场上见,誓把考场坐穿。
考上师范,是当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最快捷径。曾经的我们,是各地乡镇学校里的佼佼者,一纸通知书,不知赢来了多少羡慕嫉妒恨。当年我的名字也曾被全乡许多陌生人信口拈来教育自家学生。因为当时的武功师范,在陕西省也是个响当当的招牌,能考到这里,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那一天,多云闷热,我从土豪往家里猪圈拉土,晌午饭时分,已有乡亲端起老碗圪蹴在门口吃饭,邻村刘定乾老师从县城结束中考阅卷回村,告我父母:“你孩考上武功师范了”,这则消息不啻为村里的重大新闻,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那一年扶风县考上武功师范的20多人,是从全县万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殊为不易。我走在街上,会迎来很多羡慕的眼光和啧啧的赞声,长者孩童、伯叔姑婶皆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因为一个农家子弟从此以后就会立刻变成吃供应粮的市民、且三年一过就是挣工资的国家人员了,这对于农村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能够影响到整个家族的走向。
很快接到扶风招生办的通知,去县城面试。那是8月初的一天,艳阳高照,暑热逼人,我骑着加重红旗牌自行车到了县城,到北街小学(现在的扶风幼儿园)报到,招生办老师领着我们到体育测试的场地,一一点名,核对身份,在操场分别参加100米、1500米、引体向上等体育测试,下午接受了武功师范老师的面试:看个子高矮,用普通话念一段文字,看看是否口吃,当面试老师问到,“为何报考武功师范”,我们几乎都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为了革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后来凭通知书去新店粮站办理粮油迁移手续,去县***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一切都很快乐顺利。
妗子是远近闻名的巧裁缝,为我缝制了一蓝一军绿两套中山装衣服以及内衣内裤里里外外焕然一新,舅舅精心挑选硬木赶制了结实耐用的小木箱,姐姐用一双巧手钩成雪白的衬领和巧夺天工被子饰品。
父亲领着我去西宝北线等客车,那时候,客车很少,一天就是上午三四趟,远远望见红色的客车到了,早已客满为患,售票员吆喝着买票,父亲拿着被褥行李,我抱着大提包,只能站在车门口,客车悠悠行驶三个多小时,中午时分到达武功县城普集,当时也没有接送车,从普集车站一直到西北制高点的武功师范,要穿行县城一条长约三公里多的老城街——城里街,八十年代,这条街是整个武功县的商业大道,百货商店、人民饭店、旅店、电影院、剧院、照相馆、粮油店、澡堂等都集中于此,街道狭窄,人流密集。一路上看到很多来报到入学的家长和同学,都是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步行二十多分钟,左拐后,就到了心中的圣地——武功师范。
初识我们的校园,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宽阔的操场、高大气派的教学楼,还有依依垂柳,灯光球场,无不令人心生依恋。 走在风光旖旎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师兄师姐们出口必是普通话,让我们初来乍到的新生心生敬畏,不敢多言,唯恐“出口方言”扣了班级积分。此时才发现,无论学习还是能力,我们初中时代的那点骄傲,在这个“精英遍地”的校园里早已荡然无存。
师范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天早晚有自习,白天课后有作业,每学期的考试要求也相当严格。虽然是老师自己出题,但谁也休想徇私舞弊。每年都有挂科等待补考的学生,若是补考还没及格,就必须留级。师范三年,到毕业时,三笔字、普通话,一项不合格,毕业证休想拿到手。正是因为学校当时如此严谨的治学理念,才培养出了无数德才兼备的师范生,充实到宝鸡、咸阳大地教师队伍中,顶起了如今仍无可替代的基础教育的脊梁。师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小学老师,那必须是文化课全包、音体美都通的全能型教师,所以师范开设了除英语以外的全部课程: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算术及教学法)、语文(语基、阅读、写作、普通话、三笔字、语文教学法)、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法)、历史(中国史)、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学法)、物理(电学、力学)、化学(有机、无机)、生物(细胞学、遗传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五线谱、视唱、琴法)、体育(田径、球类、体操、团体操、带操)、美术(美术字、简笔画、国画、水彩画)等科目。其中音体美三科的教学课时、重视程度、考试方式几乎和文化课持平,若有任何一科在每学年末经过补考还未及格,就得留级处理,一个年级总有两三个人。
武功师范的作息时间和当时县城高中学校一样,早晨六点起床,在操场跑五六圈,回教室上四十分钟的早自习。接下来回宿舍洗漱吃饭,早餐是馒头稀饭炒土豆丝菜,上午要上四节课,课间操基本风雨无阻,那时十五六岁的我们,身体正需营养,到了第四节课总是饥肠辘辘,特别希望老师不要拖堂。午餐打饭一向拥挤,也是一日三餐中油水大口味好的饭食,一般是蒸馍烩菜,或大米荤菜,一月一次粉蒸肉,中午是我们的幸福时光,那时我们精力旺盛,严格意义上的午休并不多,舍友们谈论上午课堂的趣事,我喜欢在同学们的聊天声中看书。
下午三节课,丝毫不敢松懈。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较长,差不多有两个小时,主要是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到了冬季组织每班进行四五十分的长跑训练,三年下来,造就了学生们:知识系统深而广,能力水平高而强,身体素质健而壮。一日三餐的供给制,像我这样农村来的苦孩子觉得如同天堂的生活一样,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就去学校大门附近的小卖铺买一些锅巴一类的小零食。我们的晚自习两大节(一节五十分钟左右),中间有十分钟的活动时间。没有老师值守,同学们在教室里埋头苦学,几乎看不到闲聊或扭头的现象。
其实,白天的七节课,师生的任务都很繁重,学生要认真记好笔记,老师除了授课,还要提问学生给打分,每月有小测验打分,这些平时的表现得分都要以一定比例加在学期末的各科成绩里,人人争先,唯恐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师范生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学习的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程度是令人赞叹的。
临近期末考试,会涌现出一大批起早贪黑、挑灯夜战的同学,校园、教室、宿舍等,到处是手不释卷或掩卷深思的同学,至今忆起,还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