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散文 外婆 杜延军

配乐散文 外婆 杜延军

2016-01-26    16'57''

主播: 播音蓝总

399 18

介绍:
外婆是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地道的乡下人,虽长在农村,但跟乡下的同龄老太太不一样的是,她却从没缠过小脚,性格大不列列,自己家的事不太关心,最爱关心村子里左右邻居谁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谁家又多了个孙子或是孙女,甚至是别人家发生的大小事情,儿子不听话了还是长辈生病了,她都记得一清二楚,还要逢人就说,谁家的儿子不听长辈话,谁家的女儿找了个好女婿。自己儿孙的事儿到是记不了那么清楚。 外婆的生命是顽强的,就像陕北农村生长多年的老槐树一样,无论干旱还是寒风冽冽,都不会妨碍她顽强地生长着。在我记忆里,外婆一生从未离开过那个叫姚店的小镇,叫张二村的村子。村口挨在210国道边上,从国道边的村路往里一拐,村子就狭长地顺着一个大坡一直往里延伸,直到翻过两座大山后就是另外一个叫石窑沟的村子。石窑沟村里住着外婆的一个亲戚,是做木匠的,平时走动的也比较频繁,所以小的时候放署假,曾跟着外婆翻过山去走亲戚。 外婆的大半生就生活在张二村山上的两孔土窑洞里,土窑洞一大一小,是依山体而打的。东边的大窑一进门,一边靠墙摆了两个半人高的柜子和两个大水缸一字排开,柜子上面的抽屉里放些针头线脑的小东西,下面四扇门里放着一家老小的四季衣服。另一边是一个既烧炕又做饭的大灶台,灶台上摆满了锅碗瓢盆,边上还放了一个老式的双人沙发,中间留了个走道,直通窑掌的大炕。西边的小窑里,除了窑掌一个小炕连着一个烧炕的灶台,啥家具摆设也没有。 外爷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煤矿工人,住在村子里却没有分到啥土地,退休后一直在家放羊,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外爷人还算勤快,放养之余刨点儿地,每年种些红薯玉米啥的,丰富一下家里的餐食品种。他和外婆生育了四儿五女共九个孩子,有的初中没读完,有的高中没读完,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 外婆朴素善良,勤俭节约,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生活习惯,应该眼她拥有的九个儿女有着很大的关系吧。因为孩子太多,家里挣钱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日子必然过的比较清贫。在我记忆中,外婆家十一口人,除了外爷一个人每月的工资外,没有其他收入。 拥有九个儿女的一大家子人,就生活在这两孔土窑洞里。随着岁月的磨砺,外婆的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未成家的工作也忙,很少回家,都住在延安城里,日子一家比一家过的好,也到不用外婆太操心,只剩下外爷外婆跟大儿子一家住在张二村。大儿子在煤矿子校当老师,媳妇长年身体不好也没工作,有五儿一女,就住在外婆家对面的一孔窑洞里,只有一个小沟之隔,家里孩子多,日子过的也很紧巴。时间久了,两家人整天因拉扯孩子搅和在一起过日子,小沟中间的一条路也便慢慢得被越走越平,不足20米远。这到也使得外婆和外爷不寂寞。 1996年前后,外爷因患职业病煤肺,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外婆毅然一个人住在村子里。外婆也是个闲不住的操劳命,她跑去国道边的河提上开了块地,种点玉米豆角啥的,可就是命不好,几乎每年都被河水冲至颗粒无收。儿女们都劝她别再种了,可她就是不听劝,整天在河提上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的,让人看着就心疼。 有时候儿女们想敬敬孝心,想把外婆接到城里住几天,可外婆总是住儿子家不住女儿家,每次住不了一天半晌的,只要看着要变天,她就喊着要回她的张二村,说她家里的鸡没人喂还是门没人看。其实大儿子家里的孩子也都不小了,都帮她看管的好着呢,她就那操心的命。 记忆中,每年一开春,外婆就会去姚店镇的集市上买几十只小鸡仔和几只小猪仔回来养着,到第二年春节前杀了鸡宰了猪,除做一些年茶饭外,还会把杀好的鸡和猪肉分给住在延安城里的儿女们一家一份,也算是外婆对儿女们的一份爱心礼。 逢年过节,儿女们携妻儿老小都回到张二村与老人团聚,晚上都挤在一起也住不下,还要跑到村子里四邻五舍去借宿。后来,外婆在窑洞对面又盖了两间很简陋的砖瓦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小院,院子狭窄得也只能并排走两三个人,但房子多了,儿女们过年回来也能住得下了,再不用去邻居家借宿。 自打有了小院后,我才发现外婆也是个邋遢人,不知是从小家里孩子多的原因还是怎么回事,平时小院的家里家外就没个整齐地儿,不怎么大的院子被外婆搞得乱七八糟,多少年用不上又舍不得扔的盆盆罐罐,有用没用的东西乱堆乱放着,平时也不怎么收拾,还不让别人收拾,搞得像个废品收购站似的。每年腊月里大扫除,三儿子和几个小孙子就要提前回去,给小院来一次彻底的清理大扫除,要不连个人儿都进不了院。 时间一晃几十年,外婆没病没灾,腿脚灵便硬朗,耳朵也不背。遇上过年,9个儿女带着儿媳女婿和孙子外孙、重孙,四世同堂,人口兴旺的一大家子足足有四十多口人齐聚小院,来给外婆拜年。外婆见了儿孙们也都能叫得上名字,只要孙子辈的,不管见谁,就叫着你的名字问你今年多大了,让你再要个小子娃,就会跟你说起村里的张家都三个娃了,腊月里又生了个儿子,李家也两个儿,今年夏天又生了个儿子,还有赵家的儿媳妇也怀上了…… 外婆每个月除了外爷单位给发的一百六十块钱抚恤金外再无别的收入,但从不跟儿女要钱。儿女们平时回去看她,给个一百两百,三百五百的她都不要,总是说她有钱,让给这个孙子、给那个重孙的。每年过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外婆不管年龄大小、辈分高低,也不管上班的、当官的还是没工作的,人人都要给发上个压岁钱,这是一个农村老太太的做人原则和风格。 儿孙四代满堂,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外婆,心里是幸福的,活的也是有劲的。无论在张二村还是邻村的石窑沟,外婆都是让人敬畏和羡慕的。美中不足的是,儿女子孙们都在延安和西安工作生活,虽然都深切地思念着外婆,但因杂事的羁绊,也只能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才能抽时间回张二村去看望外婆,给她送点儿滋补品,给点零用钱孝敬老人家。我的母亲是九个儿女中的老大,退休后也随我生活居住在西安,一年回去看望外婆也只能是数得清的几次,让外婆一个人住在农村,是母亲和儿孙们心里的痛。大家不知多少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让外婆搬到城里来住,儿女们也好照顾,可外婆就是不肯,说白了就是放心不下大儿子的几个孩子。 这几年,外婆一直放心不下的几个大孙子也都长大外出打工了,家里也没啥让她老人家牵绊的了。二儿子终于说动了外婆,同意搬到延安城里住,但争气了一辈子的外婆,不愿意给儿女们的生活添麻烦,谁家也不去住。几个儿女在一块一合计,给外婆在几个儿子住的比较集中的小区里,买了间像门面房一样的车库,进出也方便,让外婆落下了脚儿。这样一来,儿女们走动起来也就方便了许多。 然而,外婆长命,今年已有八十五岁高龄,六十出头时把外爷送上了山。这几年却又有儿女多病多灾,四女儿竟于前年先她而去了。 外婆冯氏,做事坦荡,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逢人便是见面熟,整天不是关心着这家的儿子有出息,就是关心着那家的孙子又要二胎、三胎了。 其实在外婆心里,只有儿孙好,个个都健健康康的。外婆的希望才是真的好,这也是我们做后辈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