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寺峪印象

上寺峪印象

2016-03-04    07'02''

主播: 播音蓝总

335 8

介绍:
白先生足迹:上寺峪印象 文 白玉稳 九零年的八月二十九,在无奈之下,我开始向上寺峪进发了。 上寺峪,是从高堡村南向西南方向走的一个峪子,峪子不大,只有两个自然村,深度不长,到山顶也就十几里路,没有茂密的森林,只有满坡杂木树和不知名的茅草,唯一值得人记忆的是:牛多,柿子树多。 从高堡村上行,有一条乡村机耕路,是典型的“水泥路”,一下雨,泥泞不堪,天晴时,路面凹凸不平。上坡的时候,自行车基本是推着走,下坡的时候,路面平整时可以骑。从上寺峪村,骑车下来,自行车的闸要好,手要有劲,要不停地刹闸,否则就控制不住车子,另外,一个怀着孩子的女人,绝对不能骑车下来,估计到不了高堡村,肚子里的孩子就会早早地被墩(土话,震的意思)出来了。 我的心情不好,加上路确实难走,加上当我将车子推上学校时,我已经累得汗流浃背,一屁股坐在学校门外,一步也不想再走了。我看着一道低矮的围墙,看着一扇简易而且歪斜的大门,我知道:我的青春就要在这里度过了。 进门后,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里,长满了一人高的草,也许是那年假期的雨水多,这草啊!长得真是茂盛。南北各六间材房,三个教室,另外三间是教师的宿舍。几个教师倒是到校了,看到我这个嘴上没毛的校长,我能从他们的眼里,看出疑惑和不信任。 四个教师,三个教室,五个年级,明天就要开学了,我不知道怎么开始开会,布置工作。我只能真诚地说,我刚来,你们熟悉这里的情况,大家说说工作吧!好在那时候的人实诚,没有欺生,倒是很配合地谈起来学校的种种艰难和眼下要干的活路。我是校长,事情多,就代五年级的语文和音乐地理历史,其他的课程,他们自己分解了,其中一三年级是复式教学,二四年级也是。 学校没有灶,和我一起的一个教师没饭吃(另两位是本村人),这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到了村长那,和人家软磨硬泡,总算答应从村里想办法解决,并让村长的媳妇暂时将灶开起来。没有烧的,村长说村里修路伐倒了一批树,主杆修路用了,枝叶堆在山边,你们想办法弄回来,于是,我叫了那几个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兵,像蚂蚁搬家那样,硬是将如山的材堆,搬到了学校附近,保证了一年的生活所需。 学校没有钱,我组织学生劳动,将校园里的草拔了,将不平的地方填平,将教室的墙壁,用白土刷一遍,将窗门用劣质的漆刷一遍,再写几个励志的话,一时间,村民看到了不一样,就进来参观,认为这个学校有希望了,这个新来的年轻人还有两下子。 我知道,学校的管理就是在教师,我不敢将自己看做是校长,和比我大得多的几位老师在一起,只能是多干少说。上课后,学生对我的课很喜欢,很推崇,其他教师听到反应,也对我刮目相看,加上我谦逊务实,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 学校有了读书声,学校有了哨子声,学校有了欢笑声!这本应是该有的东西,对于上寺峪来说,是久违了的,显得弥足珍贵。学校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干部看在眼里,家长看在你眼里,学生喜在心上。 那一年的冬季全乡统考测试,上寺峪的所有主体学科都在前三名内,这个喜讯顿时传遍了整个山村;第二年的六一儿童节,学生们带上了红领巾,还表演了节目。所有的家长都来了,那天雨很大,但没有浇灭所有人的热情,学校的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当一个校长,哪怕是在小的校长,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会收获到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