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散文《关中大儒牛兆廉》上 介子平

配乐散文《关中大儒牛兆廉》上 介子平

2016-12-27    10'02''

主播: 播音蓝总

211 10

介绍:
关中大儒牛兆廉 作者:介子平 位于蓝田县境域的白鹿原,因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而名声远播。《白鹿原》中塑造的朱先生,曾在白鹿书院组织了一个九人县志编撰小组。“朱”字去掉一撇一捺即为“牛”字,朱先生的原型即牛兆濂先生。小说中,关于朱先生为劝退升允八旗军、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刘镇华的事迹,均取材于牛兆濂的生平。 一 牛兆濂先生乃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清同治六年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其父牛文博,小商贩营生,粗通文字,却富不言商。据传,牛兆濂出生之际,其父梦见宋代理学一代宗师周敦颐飘然光临门庭。周敦颐,号濂溪,于是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后人因故居及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水之滨,而称其为“蓝川先生”。 牛兆濂九岁入塾,一览成诵,人称神童。光绪八年,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十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后入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十一年,充任志学斋斋长。十二年,补廪膳生员,被聘塾师。十四年,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十五年应乡试,中第28名举人。因才华出众,诗文延誉关辅,远近皆以“牛才子”称之。 当牛兆濂日夜苦读,赴京参加进士科试之际,其父突然病逝,老母失明。为守孝奉母,牛兆濂不顾乡邻、亲友乃至县令等的赞助和劝告。毅然放弃赴京参试之机,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按科举例制,还要削举人之名,大家为牛才子的命运不济而抱憾,包括县令、省府在内,不忍牛才子稀世才情被埋没,于是逐级将其事迹禀报朝廷。陕西巡抚端方以孝奏请朝廷,免于削名。光绪皇帝御批:“孝行可风,著赏加内阁中书衔。”官阶为从七品。牛兆濂上书奏呈《辞加内阁中书衔禀》,予以坚辞。十六年,任白水书院山长,治程朱之学。为此曾于十九年赴三原拜贺复斋(名瑞麟)为师,投身程朱理学。从此广结道友,潜心研学,被称为“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 二十四年,管理蓝田县里衙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其廉正清明,亲自制定局规,率先执行,并严格要求下属。时逢陕西大灾,收成锐减,其呼吁社会急起相救,得江南义赈会捐赠,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后因厌恶官场应酬辞职,讲学于芸阁学社。二十七年,关中大旱,其负责蓝田赈恤局主持全县赈恤救济,不辞辛劳,亲自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赈局,谋一职事,以求薄薪济家,不予应准,以安贫乐道责其子晓以大义。陕西巡抚升允以“关中大儒”并出类德才奏闻朝廷,朝廷命为“经济特科”,促其赴京召对,仍坚辞不就。 废科举后,升允以关中书院改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为总教习,一年之内书函敦请六七次,他自认为是立志做学问之人,不能与做官者为伍,又兼与新学不通而婉言相谢。最后巡抚派人持聘书、聘金驱车登门相接,才勉强随去。他虽一生不愿当官,乐于奉献教育,然师范学堂不合其意,仅事教三月,又辞归故里,仍请程朱之学。先任蓝田里卫局负责人,劝学总董,省咨议局议员,亦曾于省存古总教堂掌教事。其相继致学于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蓝田芸阁学舍、兴平爱尔堂、陕西宋濂学舍等。在吕氏庵讲学时,因房舍不够用,他同好友茂陵张元际、张元勋兄弟及县邑贤达人士倡议捐资扩建。除葺新原有的六间破房外,又新建东西厢房四间,取名“芸阁学舍”,盖因“四吕”中吕大临号芸阁,以示纪念先贤之意。 三十三年秋,牛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后被选为常驻议员。时值关中鸦片烟害又起,他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工作,前往烟害最重的西府地区密查,前后历时20天。正当他东履蓝田,西赴西府,严查彻禁罂粟之时,辛亥革命爆发,西安随之响应“反正”。作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认为“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遂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携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当局屡书相召,他认为自己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托病谢绝。 1912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在西府激战三月,直至次年清帝逊位仍不熄战火,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生灵涂炭,慨然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此事成为其一生中之美谈。此后他专事讲学于清麓书院,以宏扬儒学为己任,慕名来学者与日剧增。 牛兆濂晚年定居芸阁学舍,尊儒崇孔,研习理学,致力教育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