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心灵奇旅
——兼谈电影《心灵奇旅》的观感
作者:任若水
原来,有一些东西是自具生命的,就比如说灵魂。身体只是一个服务的工具而已,但是,没有身体,灵魂也无所依托,身体是造命,灵魂是慧命,身体是人,灵魂是天,人一生的追求,无非是身心和谐,天人合一。
我每天的洗漱里面都包括洗头,我想我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洗头最勤的人,因为脂溢性的关系,一天不洗,头发就变得很油腻。迅速的洗漱完成之后,来到书房里,照例地凝神肃穆起来,焚香三柱,作揖六次,念上香颂,拜阳明子。这是今年以来,每天早晚一次的功课。《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想经典就是让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况味。诚如上面所言,人不可不畏,更不可无知者无畏,随着生命阅历和经验的累积,殊可体会曾子战战兢兢的心境,也或许才可体会人生的如履薄冰。
当我有了这层意识之后,朋友说很高兴看到我心境的变化,我的生命由刚硬变得逐渐柔软。人的一生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怎么可能没有害怕的事呢?怎么可能没有一个信仰和依赖呢?抛开宗教不谈,对国人而言,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蕴在血液里的瑰宝。可悲者,对于有些人来说,那种固着的认知就是他的信仰,这种认知作为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会带给其人一轮又一轮的浩劫而不自知。
人生可怕的不是无数次的循环,而是原地徘徊而没有螺旋上升。傅佩荣说,经典的有效前提就是「地球依序运转而人性大致相同」。如果人是万物之灵的话,为什么很多人要在无明的黑洞里过完这一生呢?有的人痛苦地徘徊却找不到出路,有的人如猪八戒吃人生果,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也不知其味。我想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有良师指引,他让我能一直看到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我心里不慌的原因吧,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人活着,最怕没有方向,不是吗?
生活的忽然停顿,可能是一件好事。就如新冠疫情的来临,让更多的人回归到了家庭,也回归到了自己的心灵。身体也一样,她会通过制造不适,来让人警觉身体的大厦哪里有倾覆的危险。国庆里的一个小手术,让我体会诸多,人生的任何一件发生的事情,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也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对于我们心性的成长而言,一切的发生都是一种助缘。
影片里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男主乔伊·高纳就是因为跌落到下水井里,生命垂危之际,才有幸与自己的灵魂22相遇,后面所有生命内在的反应,以及相应地带来的外在境遇的改善,其实是心灵实在的外延,是剥去一切名相之后的真实。它们携手返回现实世界,寻找到的生命的意义是每一个当下的感觉,也就是人如果每时每刻都能一心一意专注于当下,即「走心」,人就会有真实的觉知,无论是酸甜苦辣咸,还是喜怒悲恐惊,这些都是生命的真实,唯有真实才不会让人生活在颠倒梦想的虚幻里。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一个人,只有固守生命的重心,才不会如无根之萍;只有保有静的主宰性,才不会一次次地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静的主宰性就是「重心」的流行发用,一阴一阳,一静一动,都会和合皆宜。这里动亦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可不是上文里的「燥」动。老子是人生的另一种智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生命的完整性。
学习传统经典,让我不断地攀登思想的高峰,这种攀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让我不断地观看这座高峰不同高度的风景,也许,有的时候,能够看到就是一种明白。这向上的高度,同时就是在我心灵上扎根的深度,如一座大厦,层数越高,根基越深。这种高度和深度在打开心灵象限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种让人后怕的、「戒慎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深渊的凝视,是高处不胜寒的眩晕。
人生的安顿,或者说,心灵的安顿,是一个人一生里孜孜不倦的课题。从小到大,我们身体的安顿,其实就是心灵的安顿,这个「安顿」,通俗地说,就是安全感。有些安全感是别人给与的,返回来说,别人为什么会给你一种安全感呢?其实,不外乎「诚」和「信」。「不诚无物」,「人无信不立」,这两者的背后是「心体」,即心灵的实在。《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那我呢?我是不是会让人对我放心呢?我何以不会带给别人恐惧和不安全感呢?那就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对治自己身上的积习,因为积习的放纵就是在伤人伤己。安己就是在安人,修身就是在平天下。陈复教授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天下」要平,那就是自己的身体。你就是自己的王,身体就是你的疆域。以此而言,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王,都是一个国,人生大部分的精神都会消耗在这里,即如何去平衡和安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称之为人伦。这条路尽管很难,但是做人哪里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