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48思考,不要死记》有感
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那是因为,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那么,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呢?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这让我想到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总结的一些所谓的答题规律。
这些答题规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思路提纲,但如果单单让学生背诵这些提纲,肯定没有多大的效果。比如今天将《驿路梨花》,开头一段用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阅读体型,那么如何让学生结合答题技巧完美作答呢?我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景是什么情况下眼中的景?学生找到了‘着急’这个词,看来作者是想用景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那么这个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才能充分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景物描写与下文又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一步步结合实例来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写作角度去推究的思路,就让哪些答题规律落到了实处,多练习几次,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就可以驾轻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