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何理解“爱自己”和“活在当下”
分类:爱与幸福知识类
作者:郑委老师
发表时间:2014.01.28
朗读:李筱秋
博文内容:
郑委老师前言
我在课程中总是强调女人要爱自己。而这个“女人要爱自己”的理念在这几年特别风靡,原因是西方哲学和心灵成长类的书籍都在推广这一理念,其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就是“爱自己”和“活在当下”。
这两个概念提得特别好,然而中国人现在“快餐式阅读”、“碎片式阅读”、“表面式阅读”,造成了大家并不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实践,只单单看到概念就认为自己完全明白了意思。
很多人学习“爱自己”学成了“心灵的自私”和“隐性的自私”,很多人理解的“活在当下”成了“享受甚至是享乐”。这些年我看到了无数这样“不求甚解还自以为是”的人。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如果你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又学习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话,你会发现,他们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可能你还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得更明白、更实用。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难入门,一旦你进入了这个门,你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而获得欢喜和幸福,就好像是自动的一样,不需要你思考只需要你进入;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好入门,但想特别深入就比较难了,你就好像是一个手拿火把走在深夜里的人。
就拿“爱自己”来说吧。何为爱自己?我通过研读并实践传统文化总结出来就是修三颗心:“平常心”、“利他心”和“止于至善”的心。
平常心能让人宁静;利他心能让人幸福;止于至善的心能让人喜悦和圆满。当你活得宁静、喜悦、幸福圆满的时候,这不就达到了爱自己的最高境界了吗?不断修这三颗心就是不断地“爱自己”的过程。
爱自己的真谛
何为“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所说的“放下”。只有放下“妄想、执着和分别”,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没有放下何来活在当下?
妄想其实就是我课程上提及的“降低高期望高要求修一颗珍珠般的心”;
执着就是课程中所提及的“果重要还是树重要,本末不能倒置”;
分别就是课程上提及的“没有对错只有更好,生活要做到心在前脑在后”。
活在当下的真谛
“爱自己”和“活在当下”就是“修行”。修一个有为的身,修一颗无欲的心,走上一条止于至善的路。
感谢文月老师的文章《如何爱自己》,让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请大家看看文月老师的文章,看了后就会对我上面的文字有更好的理解。我特别喜欢文中的一句话“我看到很多人找不到自己是谁,所以就把眼光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停止成长,满心欢喜地希望孩子代替她成长,到最后发现原来谁都代替不了谁。”
如何爱自己
文:家庭幸福指导师 文月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你永远的朋友。在你痛苦的时候,他陪你一起流泪;在你开心的时候,他陪你一起欢笑;在你忧愁的时候,他陪你一起伤感;在你幸福的时候,他陪你一起喜悦。这个朋友永远都不会丢弃你,即使你想抛弃他,他也会对你永远追随。这个人就是自己。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说:“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执着分别而不能证得。”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都是未来的觉悟者,充满着智慧和光芒,现在因为妄想、执着和分别把我们珍珠般的心灵包裹住了。
我们只须学会放下妄想、执着和分别就可以显露出本有的清澈明净的如来智慧。可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具有的无量智慧束之高阁,或不相信,或被遗弃,或被轻视,真是一件极其可惜的事情。
郑委老师告诉我们所有的妈妈们要学会爱自己,让自己开心,在家人不需要的时候自得其乐,在家人需要的时候立即出现。这就是一个有爱的能力,心态平和,价值观正确的妈妈的集中体现,也就是一个不被妄想和执着裹胁的智慧妈妈。那究竟如何做到爱自己呢?
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大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我在做辅导的过程中,看到大家人际关系的冲突,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问题重重,其实都是因为在这三大问题上感到困惑而造成的。
首先要明白 “我是谁” 的问题。人的情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就是 “自我意识” ,也就是对自己是否有一个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
我们是否知道“我是谁”?一个人的情绪感受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评估和自我形象的基础上。我认为“自己是谁”会影响到我怎么认知环境,怎样感受环境以及产生怎样的自信。
一个优秀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的不足,不过分自大也不过分自卑。永远都在合适的中庸位置上。如果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就会自私;如果对自己评价过低就会自卑,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不足。别人评价好了,就喜不自禁;别人评价不好了,就百般委屈从心头生起。
所以对自己有一个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通常我看到很多人找不到自己是谁,所以就把眼光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停止成长,满心欢喜地希望孩子代替她成长,到最后发现原来谁都代替不了谁。
“我是谁” ? 发挥优点,弥补不足,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所以一定要悦纳自己,不要企图把自己改造成别人,我们只有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悦纳自己,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前进,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我从哪里来 ”是第二大哲学问题。如果用郑委老师的话来讲就是平常心。每个生命都来自于大自然,宇宙万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精神。
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要向从未说话的天地学习。它生养万物,而从未邀功,怡然自得。天地滋养了万物,尚且那么谦卑,更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呢?我们在生活中修平常心,降低要求和期望,知足少欲,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地提高。
“我到哪里去”是第三大哲学问题。以前这个问题我们不太明白。通过学习家庭教育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方向是郑委老师一直强调的“有为无欲,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到哪里去。
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关系当中,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关系来修正自己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的夫妻关系不畅,那正好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如果我们的亲子关系不佳,那正好是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所以,这些人都是来帮助和成就我们的。那我们只有修一颗利他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光明圆满。
利他心就是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这颗心不要任何回报,它和别人在一起想的都是:“我能为他做些什么?”,“他需要我做什么?”。而且,“学会爱自己”也就学会了“真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别人,因为我们从本性上讲毫无差别。六祖慧能大师开悟之后说了偈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智慧的,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让我们都修这三颗心,充分显露我们的真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