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萍 朗读《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丁雪萍 朗读《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2018-11-05    15'09''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2818 26

介绍:
题目: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记一次打架事件带来的成长 作者:文月老师 类别:公众平台文章 发布时间:2018.11.05 朗读:丁雪萍 博文内容: 开篇 我们大多数人很怕生活中出现问题,比如突然丢失东西,比如和别人发生矛盾,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等等,总希望生活一帆风顺,不要出现什么问题。 当问题来时,很多人就容易有情绪,或愤怒,或委屈,或伤心,或痛苦,或难过,用自责或者责人的态度要么逃避忍让,要么抱怨对方,要么大闹一场。 结果,事情表面上仿佛得到了解决,可内在的问题仍然存在。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件时,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永远被情绪带着走,自己不能从问题中成长自己,活在负能量的循环往复中。 爱与幸福有一句名言: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的。这句话很多人悟了很长时间也不能理解,问题怎么超越呢? 前几天颐和学校发生的一起打架事件,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很深的体悟。 案例 01 解决问题 前几天,小D被小Y打了一拳,在旁边同学及时阻止下,两人没打起来,小D很委屈,他觉得自己没做啥,就被莫名其妙地迁怒了。因为颐和学校里实行的是“家文化”(学校分成了家庭,每个家庭有爸爸妈妈和七八个兄弟姐妹),小D刚好是我们家的孩子,我是小D的妈妈,孩子受了委屈,我心底也有些情绪的,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打我们家孩子啊?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听到这件事情也很生气,决定去找小Y家理论。当我们去小Y家讨说法的时候,小Y翘着二郎腿与我们对话,那看似“张狂”的态度让我们家庭的孩子更生气。 问题似乎进入了僵局,怎么办? 02 不解决问题,先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 清江校长及时出现了,清江校长给我们家庭讲了小Y的生命状态。原来,当“打架”事件发生后,清江校长及时辅导了小Y。小Y来颐和一年多,一直不敢真实地打开心扉。最近,正处在一种烦躁的情绪中,为什么呢?因为他感受到了爱,开始有点相信爱,可又不敢接受,所以谁对他越好,他就越抗拒谁。本学期他到了艳红妈妈家,艳红妈妈浓郁的母爱融化了他最后的冰层,他开始有点相信艳红妈妈了,可害怕失去的心让他极度痛苦。那天的打架,只是痛苦压抑到极点的一次爆发。 清江老师昨天的辅导,让小Y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10岁时父母离婚起,他内在的小孩就不再长大,他用一层又一层冰层包裹着自己,象个独行侠般抗拒着一切温暖的爱。如果在传统学校里,只要学习过得去,内在这个巨大的问题就只会被掩盖,会在后续的人生里,通过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婚姻中,在家庭中显现,他一定不会过得光明和幸福。所幸,他来到了颐和学校,这个问题就在颐和学校爱的能量场中,被呈现了出来。 清江老师辅导的过程中,40多分钟里,他痛苦地看见自己的生命状态。艳红妈妈看着小Y好心疼,哭着扑过去,把小Y抱到怀中说:“我们来爱你,你就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呀,别硬撑着自己。”小Y终于大哭了起来,心里的痛苦被泪水冲刷了出来,阳光照进他黑白的内心,终于有了些许色彩。当校长给我们描述完后,我们终于看懂了小Y的生命,在我们全家找他理论的时候,他那颗弱小的、刚打开些许心扉的心灵还在强撑着,他看似“张狂”的态度实际就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03 提升高度,超越问题 之后,校长带着小D超越了这个问题。 校长问小D:“你刚来学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经常有情绪,那种无名火经常被点着,可是又无从发泄,对吗?”小D说是的。 校长又说:“你来学校已经成长很大了,进步很快。你愿不愿意再成长一步。”JD说愿意。 校长说:“这次,你无缘无故被打了一下,可是你却唤醒了一个生命,他在黑屋子里已经呆得太久了。他也不想打你,可是他控制不住。同时,他比谁都内疚自责。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小D听了之后,本来还有些委屈的他一下子就开心了起来。 校长最后说:“如果为了他再一次成长而被打,你愿意吗?”小D非常开心地说:“我愿意。” 当我看到小D那坚定的眼神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校长不是在讲道理,他在以自己的行动带动着孩子们,所以当他带着小D站到更高处去看待问题时,垃圾就变成了风景。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站在格局和生命层面上,这个问题已经被超越了。 我带着我们家的孩子们去讨说法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却没有解决,而是让问题出现了僵局。如果不是校长带领我们这么去看待问题,我们两家的鸿沟可能会一直放在那里,心里对小Y的成见永远保存,只有我们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站在生命的层面上才能看懂这些,才能真正明白“教育的真谛”。 04 爱的和弦 我们全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两家坐到了一起。首先小Y给小D道歉,小Y拉着小D的手说:“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不起。”然后深深地向小D鞠了一躬,小D也深深地鞠了一躬,两个人鞠躬的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是对彼此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珍重与负责。 我也代表我们家去给小Y家道歉。我说:“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只站在了小家庭的立场上,没有站在颐和大家庭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看到小Y的生命状态,给你们家造成了困扰。对不起,请原谅。”小Y和他们家的孩子们都纷纷过来拥抱我们,温暖的和弦在我们之间流淌。那一刻,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解,所有的抱怨,所有的害怕,全部都消失了,全都化成暖暖的爱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次事件,让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当校长对小Y说“别人越对你好,你越抗拒”时,小H泪崩了,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小W从小Y的状态中看到了自己的爸爸,他更加明白爸爸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也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特别害怕孩子有情绪。我们都从这次事件中成长了。所以在颐和,我们不怕孩子出问题,而是盼着孩子出问题。 结束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唯有在爱的浇灌下才能苏醒。当你没有评判,没有否定,无条件接纳每一个生命时,灵魂才愿意苏醒过来。颐和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是的,颐和有校长这样的仁者,他用智慧提高了很多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让他们做事情不再钻牛角尖,对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事将会有巨大的帮助。做事靠能力,这可以训练;而做人靠的是智慧,这需要唤醒。 我们经常说,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想超越自己很难,只有提升格局和情怀,才可以一次次超越自己。颐和教育做的是最难的事情,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让一个人一次次超越自己,成为一个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温暖的人,越来越有力量的人。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