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红  朗读《你相信人性的美好是能够找回来的吗?》

咏红 朗读《你相信人性的美好是能够找回来的吗?》

2019-05-07    21'46''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2107 13

介绍:
博文发表日期:2019年5月6日 前言: 这篇文章是菁京老师参加完厦门美好生活践行班的感受。课上,郑老师从更高的文化层面给我们讲了什么是美好,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知命尽性,知命尽性人就活美好了,就活明白了……。你会发现越深入地学习爱与幸福理论,越能感受到它的神奇,它把复杂难懂的中国传统文化转化成简单、可操作、有效果的理论,让你易学、易懂、易行。这次,菁京老师把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指导,更接地气、更专业化地告诉你,如何找回人性的美好,相信一定能给大家很大的帮助。 正文 文|指导师 李菁京 什么是“美好”? 前几天,我参加了厦门美好生活践行班,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美好”是怎么丢失的,“美好”又是怎样才能找回来的,怎么活着才能“美好”,让我明白了修行的方向和梯子。 在开课前,郑老师走进了厦门几个家庭,其中一家像五星级酒店,郑老师说这个家庭给人的印象是“漂亮”,缺少了家的灵魂——“美好”。“漂亮”是一种外在的感觉,多是人造的,会让人敬而远之;而“美好”是一种由内到外给人舒服的感觉,会让人历久弥新。 什么是“生”和“活”? 以前,听郑老师说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与生俱足圆满美好的,但我一直不理解其中的涵义。这次郑老师讲到“生”,说人是天地的孩子,是天地“生”的,而动物只是天造的。对于天地造出来的动物,只有一种活法,天地给它们什么本性,它们就只能活成什么样子。 人性 对于人,老天给了我们“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老天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站在遵循“人性”的道德高度上生活,按照老天赋予我们的“人性”保持并尽情地发挥出来,所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消失。 活法 那么,既然老天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人性”,我们按照这种本性活一辈子,不就圆满幸福了吗?我们为什么会偏离了老天给我们的“善”,而“活”出各种各样的“恶”来了? 因为老天给我们“人性”的同时,又给了我们多种“活”法的选择权,所以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我们的“恶”是来源于曾经遇到一些伤害,留下了伤痕,于是心生恐惧,或私欲泛滥,不敢真实,不敢再相信人性的美好,我们开始选择各种活法:封闭自己,心生怨恨,推卸责任,攻击别人,报复人生等等,有的人甚至到了失去人性的地步,被人唾骂畜生不如、丧尽天良,离“善”越来越远。那些人就是没有按照“人性”生活。 良知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恶”事,老天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它给了我们光明而美好的“人性”,还一直都在召唤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人性”让我们有羞耻感、罪恶感,这就是“人性”中的“有良知,知善恶”。羞耻感、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是我们改变的巨大动力来源。人一生都渴望美好,寻寻觅觅,其实美好是不需要追求的,性本善,美好的天性人人有之,只是被深深地埋葬在心底了,只需要恢复“人性”。如何做到恢复“人性”,这需要做到“返璞归真”就行了。我们的“心”原本美好,只是行为上做不到,需要时间修行自己,这一次的改变只能靠自己了! 此生无憾 很多人都怕死,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来时的美好感觉,心有挂念,死不瞑目。如果找回了“人性”并能够按着“人性”,知命尽性地生活,就找回了那份美好的初始感觉,那时就会无怨无悔了,什么时候死都不会再有恐惧,这就是常说的“此生无憾”的境界。 如何才能“此生无憾”?郑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找回“人性”的工具,比如:写心赏、写清垃圾作业、喊口号、晒照片等等,找回心,“返璞归真”,把我们这辈子因为遇到很多伤害而留下的垃圾清扫干净,露出最底层的像宝石一样的“人性”。 修行的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是修行的梯子在哪里?怎么爬? 过去几年的修行中,我们经常要去找一个标准,但我们往往找的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固定的目标。 比如: 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爱的人,成为一个温暖的人。但如何才能有爱和温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很难形象化、标准化,好像很难定义,只是一种想象和方向。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内心也无法描绘出来,如果把它当作自己修行的目标,目标不清晰怎么修行? 再如: 很多学员有很多恐惧和欲望,如何修掉这些恐惧和欲望?如何成为一个没有恐惧和欲望的人?还有很多人低自尊,总是否定自己,怎么修掉低自尊?等等。 这次,郑老师在答疑时说到,如果想找回自己的“善”,修行的方向不需要去想如何做到“善”,只需要去想如何少做“恶”的事,越少做“恶”就离“善”近了一步,我突然被击中了,一下子豁然通透了。 特别感恩郑老师又一次教会我们如何做。以前他给了我们梯子,现在告诉我们梯子怎么爬。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自己不要去做“恶”事,不断地减少做“恶”,我们就可以找回人性的美好,越来越接近光明的境界了。 我们每个人心中因为都有善恶廉耻,都有良知,所以当我们做“恶”事,当我们自私自保的时候,都是有觉察廉耻的感觉的,只要我们愿意去顺着“感受”聆听自己的心声,就能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不任性不逃避,有原则去直面,拿出勇气去承认自己的“恶”,去管住自己的“恶”行,扔掉自保,放下自我,就离恢复“人性”近了一步,自然就越来越光明了。 走向光明的路就是少做“恶”的事,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像人人都懂,却很少有人真正悟到,总是陷入问题之中想找解决方案。少做“恶”事,只需要改变自己;解决问题总想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比解决问题要简单很多。 回到上面几个例子 我们有欲望和恐惧,我们不认可自己,我们没有信的能力,这些都是一种“恶”的状态,不是一个结果,我们不需要去修怎么消除我们的欲望和恐惧,不需要去修如何做到认可自己和相信自己,不需要去修如何把握“度”,那都是一种境界,那些都不是做出来的,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高度,那些状态自然就能达到。 以前,我们可能方向反了,一直在迷茫中寻找“无我利他”是什么样子,一直在寻找“没有恐惧和欲望”是什么样子,都想寻找如何恢复“善”的境界。我以前经常会请郑老师给我指出一个修行点,我就去找抵达这个点的梯子。 这次我明白了,修行最重要的是方向,没有终点,也没有结点,永远是止于至善,永远是一个过程,所有的修行都是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越来越接近一种状态。 以前在陪伴学员中有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帮助学员达到他们想要的状态。比如:学员怎么就放不下恐惧和欲望等等。现在我明白了,我们只需要让学员先看见自己的恐惧和欲望通过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已经足够了。 恐惧和欲望只是一种状态,无法改变这种摸不着又存在的状态,但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做一些事,我们只需要推动他们去面对当下遇到的事,让他们在这件事中突破“害怕”的某一点,一次次地通过行动去放下或去面对具体害怕的事,就一步步远离恐惧和欲望了。 在行动的过程中,勇气慢慢找到;每次的突破让学员重新感受自己可以越来越放下,不是很难的事;让学员从自己的想象中走出来,看见自己做到了,也就不害怕了,也就离“善”近了一步。 案例一: 某个学员隐瞒自己的职业,不敢告诉别人,嫌弃自己是他的核心问题,这是第一个害怕,我们不需要解决他的害怕,只需要推动他在有爱的环境中,去告诉所有的人,这个过程就是放下害怕的过程。同时,再去直面这个行为时产生的第二个害怕——对行动的害怕。我们不需要解决第一个害怕——“嫌弃自己带来的“害怕被别人嫌弃”的核心问题”,这个一时半会也无法解决,只需要推动他去面对第二个害怕,缩短纠结的时间,纠结的时间越短,紧紧抱住恐惧的时间也就缩短,也就越来越放下恐惧了。 案例二: 某个学员犯了错误,给对方造成困扰,她害怕向对方道歉,实质上是害怕自己的不好被人嫌弃,这是她最大的核心问题,很多次经历留给她的伤痕一下子无法清干净。帮助她修行到“无论她做得好坏,都值得被爱”这一境界,需要很长的时间。那我们只需要在她犯错的时候,推动她去“承认”和“道歉”,先做到“敢于承认”,再去“道歉”。很多人“道歉”很容易,把“道歉”当做挡箭牌,希望换来别人的谅解,这都是错的。在“道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先去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还是没有直面“害怕被嫌弃”的核心问题,所以一定要先做到“承认自己错了”这个行为,才可能越来越有勇气,这些具体的行为才能让人发生改变。 为“善”去“恶” 以上两个案例就是这次郑老师说的不去修行“善”,做到”善“的境界,是需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高度才能达到的境界。我们只需要不断地去掉“恶行”,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恢复了“善”,恢复了光明美好的“人性”。 感恩 很感恩郑老师又一次带我们去看见探索光明的修行之路,带着我们寻找来时的路,给了我们方向和梯子,剩下的就是我们一起结伴坚定地前行了。 李菁京 写于厦门美好生活践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