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苏海青
博文发布日期:2020年2月10日
问你一个问题:“你生活得怎样?”
你的答案是什么?
有人回答:“有点点满意”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否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是: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有人回答:“一般”“普普通通”
那是否表明其实很想过得不一般,很想过得更美好?
如果这个问题给你四个选项:
“不好”“还行”“不错”“真好”
你会选择哪个?
会否更多人的答案是:
“还行”和“不错”?
可能60%-80%的人会选择这两个答案。
你看,如果我继续问你:
“你工作怎样?”
“你学习怎样?”
“你幸福吗?”
如果你内心的声音,常是选择“还行”和“不错”这两个答案。
这两个答案背后所展现的内在世界是怎样的呢?
很多孩子跟着爱与幸福的夏令营冬令营很多年了,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见面。见面时,我第一句话常会问:“你过得怎样?”。有些孩子会回答:“还行吧!”这时,我一般就会给孩子四个选项,让他们做出选择。为什么?
“不好”“还行”“不错”“真好”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不好”和“真好”就不用说了,意思很明确。那“还行”和“不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什么叫“还行”?
意思是“我还有很多不行。” 当你说“还行”时,你那些不行,可能就不太想面对了;“还行”是一种麻痹自己的语言模式。所以我总给孩子四个选项,当孩子确定一个选项后,就有了可以往上行动的选项,就会有动力。人的语言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他当下说的话是他的内在整体状态在此刻的一个展现。
“还行”背后的心态是:
“我对自己不满意,但是我也满意了。”这就类似混日子的状态。
形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是:
“我努力了很多次之后,还是达不到,也没什么办法达到”又或是“我并不是不努力,努力后,成绩也过得去,我也不愿意再努力了。”所以,我会说“还行”。
什么叫“不错”?
说“不错”的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谦虚。中国人即使得了第一名,也不会说自己是第一名,因为中国人觉得这样太张狂了,所以都会很谦虚地说:“不错”。但是这类人是极少数的;另一种占大多数,总说“不错”的人是什么感觉?他的感觉更多的是:“我没那么好,但是我对自己还是满意的。”
“不错”比“还行”要好上一点,要满意一些,大家可以读一读这两个词。
“还行”是声调向下的,有点泄气的感觉;“不错”是声调上扬的,有点提气的感觉。声调、语调、语气比语言更能真实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状态,给人的心理暗示是不一样的,当你把“还行”换成“不错”时,你是否有一种更积极向上的感觉呢?
但是,“不错”背后的心态是:
“我也不成长了,我停滞在这,就挺好的。”又或是“我对自己是满意的,可不想再努力了。”
爱与幸福里有一个“青蛙帮”,青蛙们的状态就是:说过得好吗?是过得挺舒服的;说过得真好吗?却又是等死状态。
为什么说是等死状态?人都要走向死亡,但是一个老年人没了理想,不就是混吃等死吗?一个成年人没了理想,不就是空虚无聊吗?一个青少年没有理想,不就是不正常吗?
那如果你是个成年人一直没有理想地活着,也没有什么生活热情,没什么积极向上的追求,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那不就是提前进入了暮气沉沉,等死的状态了吗?
人一生都是为了“活明白”这三个字。
所以,“还行”和“不错”这两种心态的人,生命状态是需要调整的,因为他们是越来越趋近于青蛙状态,一生都在一种自己认为相对舒服的感觉中。
“还行”心态的人:他其实并不觉得舒服,但是他告诉自己已经可以了,已经算舒服了;
“不错”心态的人:他其实认为自己真的行,可他也不努力了,也不想再进步了,没了止于至善的心。
这两种语言模式是他内心发出的声音,这也使得这群人很容易在某件事情上,成了温水里的青蛙,这应该是这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里最大的一部分人。
而在爱与幸福里,特别是非常多的老学员,也慢慢走进了这样的人生状态。这种人生状态,我们称为“鸡肋人生”。这是为什么?
我想给大家留点时间去思考思考:
“我是这样的状态吗?”
“为什么会这样?”
“我要如何改变?”
明天,我们会继续为大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