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问题可能出在“陪伴”上
文章作者:洪武
文章发布时间:2022-02-17
文章朗读者:万霞
正文
陪伴,是近十年来特别热门的词。
人们给“陪伴”赋予了很多美妙的情感,用很多美好的句子来表达它。例如:
陪伴,是世间最好的礼物;
陪伴,是人间最真的情感;
陪伴,是世上最长情的告白。
我相信,非常多的人都希望能陪伴好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孩子。
于是,“要陪伴孩子”就成为了当代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宝典,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说、都想做,甚至一直在做,或曾经做过。
可是,怎么确认你的陪伴是正确的,是有效的呢?
在你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这些状态:
场景一:孩子睡觉前希望你给讲故事,结果你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还意犹未尽,不想睡觉,这时候你是否烦躁心起,一通斥责催促,又或是一通吼叫。最后,孩子委委屈屈哭哭啼啼地睡着了,过后,你又后悔不已。
场景二:一进家门,孩子就冲过来说:“爸爸,你陪我玩跳棋。”你心不在焉地陪着,一会拿出手机看一看,一会打个电话,又或是……
场景三:周末了,你陪孩子外出游玩,你心想:“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玩’上,得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点啥。”于是,你开启了以陪伴为手段的教导模式。
这些场景,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过呢?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陪伴,却像一台随时喷射“雾霾”的机器,充满负能量,类似场景一,这其实是“负向陪伴”,这样的陪伴不如不陪,至少能还人家一个清净的世界,让人家可以自由生长。因为“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还有的父母如场景二一样,“假装陪伴”,身在心不在,为陪而陪,把陪伴当任务,这样的陪伴没有情感的传递,没有能量的交换,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重视和尊重,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也不愿意与你沟通交流,也不再重视和尊重父母。
还有一种就如场景三一样,是“虚伪陪伴”,把陪伴当成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法和手段。表面在陪伴,实则内心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和要求,有“陪”没有“伴”,孩子不可能感受到爱的流动、情感的交互。慢慢地,孩子不再希望父母陪伴,因为父母的陪伴让孩子内心感觉到被要求、被控制、被忽悠。
这样的情况多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进入青春期要么沉默,不爱交流;要么叛逆对抗,发泄情绪;要么没有价值感、没有目标、无所谓状态。
我们来看看“陪伴”这个词:
陪,是伴随的意思;
伴,是依也,侣也,是在一起能互动互助的人。
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不是希望你们相依相伴着,有更多的情感互动和爱的流动,唯有这样相互陪伴的两个人才可能体验到“陪伴是人间最真的情感,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美好,对吗?
所以,今天我们推荐洪武的一篇关于陪伴的感受。
曾经,他在孩子小的时候忙于工作,与孩子的链接很少,而妈妈属于很压抑、有很多恐惧的类型,孩子也是沉默压抑的状态。
学习爱与幸福之后,他们夫妻俩一直努力成长,家庭关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亲子关系上,总差一点,按洪武的话说:
图片
儿子很认可我们的改变,但是儿子不大愿意靠近我,也不愿和我多说话,这令我有些郁闷不解。
每到假期,老师们都让我多陪伴孩子,与孩子有更多亲密的互动,我也很想这么做,可是总有点不对劲。
中午,我和晓辉老师通了电话,谈到如何陪伴孩子。
晓辉老师一句话触动了我:“洪武,你陪着儿子就好了,不要有目的。”
当时我一楞:难道我和儿子在一起,充满着目的吗?
我尝试着站在儿子的角度来看,结果有些惊骇:确实如此,我的行为处处隐含着目的性。
当我求儿子陪我们散步,后面就藏着:你要锻炼身体,要不然就会生病。
当我吃饭时把青菜碟子放在他面前,后面就藏着:多吃青菜少吃肉,看你的饮食习惯多不好。
我仿佛依稀打开了一扇窗,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决定今天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无目的、无条件的陪伴。
【小编心语】
陪伴的第一个根本点:不要TA好,不怕TA不好。
洪武,看似在陪伴孩子,实质是在要求和控制孩子。
当我们内心有“要”和“怕”时,就会把自己的恐惧和欲望转嫁给对方,从而让陪伴不但无效,还可能越陪越差。
所以,我们常常对担心、焦虑的父母说:“请你静下心来,等你不担心不焦虑了,才可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最高质量的陪伴是不卑不亢的,即不要求,也不担心,如他所是。
晚上,儿子和我们说:“今天想早点睡,明天要早起,上午还约了老师上课。”
洗完脚后,儿子照例回房间玩游戏。
按照之前很多次的经历,一般都是他一个人玩到很晚才睡,上午很难起床。而我们叫他睡觉,基本上不会听。
晚上十一点,我拿了一本书进了儿子房间,就想去陪着儿子。
一开始,儿子有些不高兴地问我:“进来干什么?”
我说:“过来蹭空调的。”
他无语了,继续玩游戏。
我就在一旁安静看书。
中间,他时不时发出一些烦躁的声音,让我出去,还说他本来想睡了,就是因为我进来,他才会睡不着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刚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闭上嘴,不断问自己:我有目的吗?我对他有没有要求?如果有,就去觉察,反正就是陪着他。
到后来,儿子再赶我的时候,我直接说:“我没有别的原因,爸爸爱你,就想在你身边待一会!”
此刻,我连陪伴的念头都没有了,因为我感觉陪伴还是有个帮他变好、想要结果的意思,而当下我就只有一个待在他身边的感觉,至于他什么时候睡觉,我都没去想。
神奇的是,他慢慢就平静下来了,大约快凌晨一点了。
我问:“儿子困了吗?”
他说:“有点。”
我把书本合上说:“爸爸也困了,准备回房间睡了。”
儿子出乎意料地主动关掉电脑,来到我身边,从后面把我熊抱起来两次,用脑袋蹭着我的头,很享受的样子。
我摸着高出我一头的儿子的脑袋,心里非常的温暖。
儿子笑着对我说:“你就好像一个游戏里具备超级净化能力的精灵呀。”
我哈哈笑起来,然后亲了他一下,道声晚安就回房间睡觉去了。
回头看,儿子房间的灯也熄灭了。
回到房间,爱人已经睡着了,可我深夜里兴奋得都快睡不着了。
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无目的陪伴的境界,欣喜得不得了。
同样的人,同样的行为,同样的话语,内心有无目的和要求,对方感受就完全不同。
心变了,这个世界也就变了,好神奇!
结语
陪伴的第二个根本点:真正的陪伴,是人家陪伴你,你永远没有陪伴过别人。
洪武曾经特别想陪伴好儿子,因为他以为照本宣科地去做,就能陪好儿子,儿子就会越来越好。
当他对自己的“陪伴”产生怀疑时,他把儿子当镜子,去照见自己,清理自己身上的垃圾。
那到底是他陪伴儿子,还是儿子陪伴他呢?
其实,当你的心态是:我没有陪伴过任何人,出现在我面前的每一个人都在陪伴我,是让我看见自己时,你就能够感受到别人,用温暖而有力量的方式,宽严有度的方式,让人家喜欢信任,感动打动的方式,指出人家的问题,带动他行动,你也就真正爱到对方了。
那天,在网络视频里,看到了洪武一家同框,孩子时不时地用手摸摸爸爸的脸,或者搂着爸爸的脖子,亲密的互动、温暖的笑容让我们都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
我们想说:陪伴孩子,就是陪伴生命,也是父母生命的反思和觉醒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修一颗对生命的慈悲心和敬畏心,才能产生真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