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崇福寺”,在1735年,由雍正皇帝赐名“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从此,在京城众多的寺庙中,法源寺成为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
唐代僧人南叙曾记载:“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康衢”就是今天北京西城区的南横街,而所说的“悯忠寺”,便是这座伴随着北京千年风雨的古刹——法源寺。
悯忠寺修建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原是为纪念跟随唐太宗远征高丽而阵亡的将士所建,因此称“悯忠寺”,文献中曾描述说“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也就是高大得离天很近了。
自唐以来,北京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镇,从辽代把这里定为陪都开始,历经沧海桑田,朝代兴替,北京城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主人。法源寺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虽几经战火焚毁,但依然几度得以重建,兴盛不衰。
在这里,有唐太宗远征高丽失败之后的感怀;也有安史之乱后留存的史迹;有辽代道宗皇帝奉佛的热忱;还有北宋钦宗赵恒国破家没、不能南归的无语心伤;有清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尊崇有加;更有谢枋得、袁崇焕、谭嗣同等忠臣义士留下的慷慨悲歌。
今天,在法源寺影壁之南,辟出了园林绿地,立有仿唐石灯,标示着唐代悯忠寺的故址。在石灯两旁立有铜制的坐龙。坐龙就是古代所说的“伏龙”。唐宋时期,人们认为呈蹲伏状的“伏龙”是一种很吉祥的镇宅神兽,家有伏龙镇宅,可保一家平安。
走进法源寺,一处处古迹泯灭了时代留下的恩怨,带着您走入遥远时空,在那古老的丁香树下,感受着古人的悲喜,与他们一同嗅一嗅那沁人心脾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