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原本希望通过“寒门再难出贵子”作为切入点聊一聊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在节目结束时才发现大家思考的方向不一致,所以聊得很没有效率。这里重新说说
关于切入点,“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关键是这个“再”字,寒门出贵子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有数据证明当今社会阶段并没有比古时候更难。随着广大群众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寒门出贵子的比例反倒比古时候增加了。在这一点我虽然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当今的寒门出贵子的比例比80、90年代更高,但我认为这个趋势是一定的,那个年代穷人家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怎会有人去关注教育。
再说教育资源,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我称之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事实上国家在推行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保障所有人都有学上,保障的是基础教育,虽然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仍然条件简陋,但这还需要时间来持续的改善,但已经看到相关部门在做努力。基础教育的不公平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导致各学校软硬件能力的分配不公平,这有很强的市场因素,而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原本不大,反而学区房的划片入学方案,加剧了分配的公平性。
而高等教育是话题最多的部分,尤其是清华北大名校在各地录取比例的问题,各高校直接划定了各省市招生名额,显然的导致各个省市的之间的不公平,同样的成绩北京的考生上清华了,外地的考生去了工地。但如果完全靠成绩来说话,那么可能有些省份没一个人能上清华,因为其他省份的教育条件更好,那这样是否也是一种不公平。另外,国家弄出来什么985,211等重点高校,并为此分配了高额的科研经费,又加剧了高校之间的软硬件水平不均衡,就像河南接近一个亿的人口,却只有一个211高校。
所以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公平,市场化的机制导致的不公平应该通过政策来朝着有利的方向调节,更不应该因为政策的因素导致这种不公平扩大。至少我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提升各种教育能力,尤其是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另外,针对于弱势的群体应该给予机会来享有全面的专业的教育,而不应该过度的依赖于家庭的能力。
我原本一直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原因是每个人出生就带上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家庭阶层是人上一辈,或上几辈人造就的。高等阶层的家庭因为祖辈们的奋斗给留下了各类的宝贵的财务,除了金钱,还有人脉,思想和环境,都是非常能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东西。所以我曾觉得,只要一个人有机会去奋斗去努力,改变现状,通过一代人或几代人慢慢的实现阶级的跨越,那么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公平的,至少还有机会。
在这次节目之后,我认为,基础教育是不一样的,他不是商品,不能完全的市场化,国家应该在基础教育中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保证在一个人建立自己价值体系和基础知识体系时享有一样的权利。这些基础的标准化的知识接受之后,国家的义务就已经尽到了,若想要更多的,只能自己去争取。基础教育里面,为了照顾更多的弱势群体,国家要求了教育的难度,并不允许学校教授规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反而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不到更多的教育,照顾了最弱者,却牺牲了另外一部分人。
我坚持的认为,优质的教育就是稀缺资源,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享有的,基础教育不是商品,但优质的教育却是商品,家长花时间金钱来让孩子享受到超出课本上的教育,有人负担不起时间和金钱,那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商品本来就是要价高者得。而且,那些家长送孩子去接受额外的教育,也不一定是为了去考试,更多时候是培养孩子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去认识自己。
所以,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但高等的优质教育,他就是少数人的,父母辈辛苦积累的财富才能支撑你享受这些优质的教育。
面对这些稀缺的资源,我觉得只有努力奋斗,积累,让下一代受益。想要稀缺的资源公平分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