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西 百年前中国的“华尔街”

人文山西 百年前中国的“华尔街”

2016-05-10    10'52''

主播: 幸福客厅

68 1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人文山西 百年前中国的“华尔街” 随刘勇穿越人文山西 太谷俗语:“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县城标志建筑。太谷老城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是老县衙。太谷旧城建筑中商号占三分之一,从现在鼓楼周围老房墙上挂的文物牌也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100年前号称“中国的华尔街”不是虚夸。 太谷是百年前的全国首富, 当年全县近半数壮年男性长期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的的行业有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颜料、茶庄、客栈等几十个行业,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和世界重要商埠。民间流传有“金太谷,银祁县,平遥是些小买卖”的说法。光绪年间东街、西街、南街上商号林立,祁县平遥商号都在太谷开设分号。值得注意的是,太谷商号中的多数以经营大宗批发业务为主,零售为辅,可见太谷商人的实力。太原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记录了太谷当时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二十二日“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这么真实的记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晋商的鼎盛时代。 百年以后,老街上的门脸房物是人非,经营的无非是日常用品,昔日的字号简介鳞次栉比,斑驳的房屋还和旧日一样,可以想象,百年前这里该是多么繁华的一番景象。没有平遥古城里的游人如织,只有长流水一样北方老街巷的寻常日子,太谷老街是绝对的原生态。 值得庆幸的是,太谷城墙不存,但城内以老街为核心的格局基本完好,相当一批老民居面貌依旧,仍具有使用功能。老宅院据统计还有150处左右。太谷的普通民居四合院一般正房、厢房、下房均为三间。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多是正房五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富有之家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的正院外,还有偏院、后院、小园或车马院、厨房院、磨坊院等。四合院内多以方砖铺地,庭院中筑花栏墙,置盆栽花木,如夹竹桃、花石榴、腊梅等,大户人家会培植些名贵花木。庭院中常可见大鱼缸,养鱼、储水,或植荷花、睡莲,是北方四合院里的风景。 并不宽的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步行是最好的寻访方式。太谷鼓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年),又名大观楼。历代多有修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当时太谷捐银的商号就有600余家,可见太谷商业的繁华。鼓楼建在方形砖砌台基上,台基高8米,三重檐歇山顶木构,高20米。楼身二层,面宽、进深均三间。下开十字交叉口。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鼓楼建筑古朴大方,高大威猛,与白塔同为太谷老城标志。如今鼓楼下依然是老城的交通中心。登鼓楼,俯瞰古城全貌,是在太谷老城的必游项目,所谓大观之名正符此意。晴空下,鼓楼四周的街道尽收眼底,尚存的100多座清代砖石结构老四合院星罗棋布,不少正房是二层楼,楼上有木廊。卷棚顶的弧线在硬山顶的生硬中增添了一份舒缓。四合院院落整齐划一的灰色调子,层叠的屋檐、依然精致的木雕砖雕,在鼓楼上一清二楚。这样的情景可能在100前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大体类似,但时过境迁,在当下,能在太谷鼓楼上看到这么原生态的老街,已经非常难得了。城墙早已被拆,大部分老房破败 不堪,但太谷老街肌理尚存,沧桑中的魅力依然动人心魄。这也是我十分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