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西 大阳泉—不可多得的城中古村

人文山西 大阳泉—不可多得的城中古村

2016-05-12    14'56''

主播: 幸福客厅

77 1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人文山西 大阳泉—不可多得的城中古村 阳泉市是个新城市,重工业城市、因煤炭闻名的城市。但这个城市的起源地可是有千年历史了。100年来现代阳泉城市的兴起,和正太铁路设站关系很大。阳泉兴,平定衰。如石家庄之于正定,张家口之于宣化。 好在,阳泉的前世我们还侥幸能看到,这就是阳泉最大的城中村——大阳泉村。 阳泉,本名漾泉。是说这一带土地平坦,多有泉水自动出露,于是称漾泉,后来讹为阳泉。可见平定附近的自然环境原本也是很不错的。后来村子日益兴旺,分为大、小阳泉两村,现在大阳泉村还基本保持着传统格局。 明清之际的山西名人傅山先生曾多次来大阳泉,和当时的大家族白家多有交往。他的《阳泉四季诗》对阳泉一带的山川也是十分称道,如《阳泉春晓》中写到“磅礴横肱醉笔仙,一丘一壑画家禅”。 然后时过境迁,百年来,阳泉城市建设逐渐扩展,现在,原本这一带最为富庶繁华的大阳泉村已经成了高楼大厦笼罩下的城中村。 城中村是几十年来大陆的社会现象,很多地方对城中村都是要重点关照,最终难逃拆迁的命运。但大阳泉不行,这里还存在着大片的老宅、老街巷、老寺庙。更主要的是古村内的核心格局尚存,自然生长的村落肌理还在。 于是,任凭大阳泉村周围如何盖楼,这里也不能上推土机。我想这是庆幸的,也是应该感谢阳泉人的。新城和老村能共存,在现在的大陆也是难得了。 回到现实,我背包来到村口。大阳泉村现在已经没了当时的辉煌,在水泥高楼之下,还是显得破败,到处是年久失修的街面老宅。私搭乱建的房屋已经在日益蚕食着原貌。 大阳泉村的主线十分清晰,是一条东西向的主街。在街的两头,曾各有一座过街楼。我从东阁进入村子。这个阁楼的双面各有效用。东面为真武阁,供奉玄天大帝。其西面内供奉观音,为观音阁。现在券门上门楣处还有明清时期的观音阁石匾。 工人们在整修道路,但东阁左右已经被各类后建的房屋遮挡,很难看到全貌了。进行沿石板路前行,小街不宽,只容得了三四人同行,不久就来到了古村的核心处。这是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南北两条巷子和主街相交。路口东北角的院落是义学堂,原是“魁盛号”东家郗象峰父子倡办的自家弟子修学所,后捐给村里,创办了义学。这是个一进院,正房三间为石窑式,小院内一棵明代所植银杏树。正房和厢房内在展出村落的简史和名人简介。一位老人很高兴得向我介绍古村的故事。 主街路北是广育祠的山门。村民都习惯称这里为大庙。据殿前本村名人张佩芳撰文的清乾隆年间《重修广育祠记》记载,大庙有元代至正五年修建时的功德主名单。可见至少在元代,此庙已有。山门两侧是钟鼓楼,正院内居中的正殿三开间硬山顶,前檐下有廊。东西厢房也是三开间的硬山顶房子。和大多数古村老建筑一样,都是清代风格。正殿供“禖神”,东面耳房里供吕祖和药王。 广育祠山门对面是卷棚戏台嘒愉楼,额枋为整根木料、方形石柱,装饰较少。分前后台。 从戏台东侧的小道进去,拐个弯就看到了五龙宫和戏台。 五龙宫,一进院,山门左右钟鼓楼,和广育祠类似。院中原有井曰龙潭。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彩塑七尊,中间是五龙圣母,左手边是赤龙神嘉泽王、青龙神广仁王、白龙神义济王;右手边是黑龙神灵泽王、黄龙神孚应王、“雨王”。山门对面的“遏云楼”戏台,悬山顶前为卷棚,精雕细刻,前后檐下雀替木雕尤为精致,二龙分居左右。 戏台也分前后场,“遏云楼”匾额还是道光年间的原物。五龙庙的门口还贴着2015年庙会活动的捐资单位和个人名单。估计那时候这戏台上下还是十分热闹的。 五龙宫东部的大片宅邸据说都是当地大家族张家所有。张佩芳是清代平定名人,为官为文都多有成绩。其孙张穆(1805-1849年),清历史学家,尤其对蒙古史的研究多有开创,《蒙古游牧记》为其力作。可惜命运不济,在入仕和家庭上多遭不幸,45岁时病逝于家。山西名人祁隽藻曾多加提携。其墓志文字由同时代的蒙古史学者何秋涛所作。张穆的故事我在读书中就已知晓,这次来大阳泉也是慕名而来。现在的张家老宅已经被改的七零八落。张穆故居的小门楼内,格局多有改变。二进院内有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六间,都是卷棚顶。已经封闭进行维修。 据说张家的宅子很宽阔,里面还有大池塘。在张穆故居外面,还有一个较大的水池,有位村民在钓鱼。他说这是个臭水坑,但就在我们说话的空,他竟然钓上两条小鱼来。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臭水池和张家是否有关,抑或和大阳泉村过去的那五处泉水有关?早期的泉水是穿过村落和住宅的,那个景象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好美。 回到广育祠,继续向西,路边的三间街面房,旧时这里是“同心圆”茶馆。再向西很快就走到西口,和东口一样,一棵巨大的古槐如高大的力士,在此护佑着古村。树下路北边是间简朴的五道庙之类。一处高墙东南开一小门,门开着,看得见内部的素面照壁。我不由自主的走进去,拍到了照壁边凹进墙壁,完好的一处土地神龛。这是个标准的四合院,和北京的四合院比,墙壁更为高大些。主人是对老年夫妇,正在做家务。男主人姚和我闲聊起来,没想到他对古村历史十分熟络,向我讲述了张穆墓地的变迁过程。和姚先生的偶遇,让我对古村的认识更进一步。 告别老人,我又绕到村北、村东,这一带的小街巷更为僻静,石板路多少年未改,比较好的门楼还有若干,只是老房因为年久失修,或面临倒塌,或被改为新式房屋,丧失了古意。这么的青色基调里,突然跳出来的红砖墙,很显然是对古村风貌的典型破坏。 绕了一周我又回到东阁,从这出村。据测算,大阳泉村的保护区占地10. 42公顷,古村格局完好,还有100多处完好的古院落。其中有魁盛号、景元堂等晋商堂号,“大宁堂”、“致和成”、“广泰昌”、“永庆成”、“天合成”等商铺旧址,有清代历史学家张穆故居,有广育祠、五龙宫等一批古庙,有人祖、龙王、观音庙会在延续。 拥有如此众多传统资源的大阳泉,地处城市边缘,如何将这难得的人文遗产继承发扬,同时也要平衡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人们改善生活的欲望,与村落保护之间矛盾。办法就在当地人手里。先珍惜这不可替代的村落,再说如何开发和利用。不能从挽救摇摇欲坠的院墙开始,从细节开始,再说多少也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