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西 冠山绝美 平定文宗

人文山西 冠山绝美 平定文宗

2016-05-12    17'15''

主播: 幸福客厅

120 1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人文山西 冠山绝美 平定文宗 冠山,平定县西南方向一座外表并不十分突出的小山。在黄土丘陵地带,这样的山太多了。古代平定州文化之盛,号称文献名邦。而冠山之盛名,就是因为此地为一地文脉之所系。可见,山不在高,有文也可有灵。 说到冠山,很多阳泉人都去的不多。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文化传统始于北宋末年的冠山精舍。此后历代地方文人不断来此兴建学院,逐渐蔚为大观。其中贡献最多的是元吕思诚和明乔宇。吕思诚以公家名义兴建的书院,实际上还是私学。吕历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乔在明代任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历代来冠山的名人中更有元好问、傅山这样的三晋名士、学者。他们都留有诗篇。 冠山幽静,也是佛道中人喜欢的修行之地。三教在冠山各自相安,而尤以儒教文教传统为最。 资福古寺 近年来,阳泉等地是煤炭工业重地,冠山的辉煌被遗忘了。以至很多阳泉当地人也来的不多。好在,这一山体的植被被保护了下来。秋日多雾的清晨,我们来到山外。大雾弥漫,郁郁山林更为飘渺。山顶上是风景区范围,从大门处可以直接进入。开车到头,就是目前冠山景区的主入口了。山谷里的雾气里,豁然看到一座修葺齐整的古寺——资福寺。门口一棵古槐,传为金大定年间所植,山门外的戏台为卷棚顶,分前后台,左右加廊形式。明柱上楹联很有气魄:传五万里人情多少奇观廿二史 绘四千年物色分明俗说十三经。 进入山门,又是一棵高大笔直的古柏,也号为金代所植。主殿大雄宝殿为台基上五开间的硬山顶,左右是钟鼓楼、罗汉、地藏殿。虽然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但资福寺的历史要早得多,估计最迟在金代已有寺院。院内有元明清历代石刻,记录历代修缮事。山门后墙处的几件残存石刻里,我看到一件为市区父母祈福的经幢残件,年款为金大定十一年。 可能是有了大功德主,大雄宝殿后有新建起威武的重檐歇山后殿,面阔七间,周围有廊,十分气派。 出寺,沿路向前的小亭子是瓢饮亭。内有傅山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篆书摩崖石刻。一直以来,关于这四字有两个解释。其一,“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歧迁至丰;“瓢饮”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其简陋之况。“丰周”、“瓢饮”联词隐喻耐苦后才能成大事。其二,比喻为源头之水虽小,但终将汇聚成大河。 沿北侧石阶而上,会遇一汉白玉石坊——“科名坊”。四柱三门,额书“文献名邦”,也称“文献名邦坊”,有联:“科名尡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此为1988年按照原样新立。 崇古书院 文脉所系 再上,就看到第二座汉白玉石坊,额为“欣饮南风”,联是“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 牌坊边是左丞石庵,就在 崇古书院北侧墙外。三块砂质巨石横卧,其中最大的一块南向有拱洞,内凿石室,传说为吕思诚曾读书地。石上有白岩山人乔宇刻“左丞石庵”四字。巨石西侧有傅山之子傅眉《五律·陂陀石》一首:“但是陂陀石,颓唐总可人。风霜容磊落,烟雨渗精神。不肯孤花压,谁能乱木因?点头汝信我,各各会其真。” 古人在冠山上兴建过几处书院,现在只有这处崇古冠山书院大体保存下来。崇古冠山书院为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定人孙裕集资重建,正窑内有孙裕亲书《书院留赠石碣》。为其区别于县城的嘉山书院更名为冠山书院,此处称崇古书院。 这是个二进院落。院内正面月台上有西窑五眼,单檐硬山顶,居中者一明两暗是“崇古洞”。月台下北窑额书“新德”,南窑额书“广业”。冠山的文脉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逐渐长城了参天大树的。平定州的历代名人里,元中书左丞吕思诚、明兵部、礼部、吏部尚书乔宇、清两广总督窦宾、近代才女石评梅等都曾在冠山读书。傅山、张佩芳、张穆都曾来书院游历讲学。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平定州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5人,冠山成为平定地方文化地标。 小院内保存明清重要石刻多件,以乔宇诗碑《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最有名。南窑内还存一些历代石刻,《玄秘塔五言词句》,共十六方。有一通唐初补刻的墓志铭,《齐故三堆镇副王君墓志铭》,墓主是唐初将领王君廓的祖父王劢。 出书院,继续上石阶,遇到第三座牌坊,额书“登瀛”,内书“云山一览”。 大雾中登山别有一番朦胧山林的魅力。这时看到云山一览四字,真是太应景了。或许冠山一带本就是经常有林间的雾气的。山中无人,更显得神秘幽远。沿台阶再向上,就看到了上下二层的砖石楼阁。下为吕祖洞,上为文昌阁。这儒道合一的建筑也是比较罕见的。 文昌阁石柱上,有清乾隆48年(1783)郡人李培荣的题联:“四面云山环斗极,满城烟树焕文章。” 在这里远眺山河,近观丛林,确实是读书静思的好地方。文昌阁吕祖洞前的石柱上也有楹联:“境采山林余韵,檐飘海岛灵风。” 也体现了冠山的清雅,符合道家风范。 晨雾中的夫子洞秘境 由吕祖洞上行不远,是一片茂盛的山顶丛林。这里就是明嘉靖年间十分红火的“高岭书院”的遗址。如今,书院只留下来夫子洞和字纸洞。 夫子洞所在是个砖石围成的小院落。洞前石坊上刻有对联:“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夫子洞坐北朝南,是一块巨石上开凿的洞窟,东西配“圣迹”二洞,白岩山人乔宇篆额。洞内居中是孔子雕像,左右是弟子颜回和曾参。造像保存尚好,面相饱满,衣饰线条流畅,是座罕见的十分精美的儒家石窟。夫子洞成于嘉靖五年(1526年)。洞壁有乔宇撰文的《新修父子洞记》。小院内一石上开一穴,旁刻“砚池”二字,院西的一立石上则刻一“墨”字。院东石墙上刻有“云中坐论。又有上书院三字,算是对高岭书院的纪念吧。 字纸洞是“敬惜字纸洞”,据光绪二十三年碑文可知,原“敬惜字纸洞”字灰盈洞,不能再用,今复开一洞。在纸张稀缺的古代,人们将纸张视为圣人的馈赠,用过的字纸,必须焚化归位。当然,在这山林之处,废纸集中焚毁也有环保和防火的用意。 在林地里,还有明清以来的大小十几处摩崖石刻,均为历代文人墨客访问书院后的墨宝。其中不乏书法精品。如英雄进步、云根、仰止圣真、心目豁然等。山顶旧时有泉水汇成水池,在此饮茶读书,真是文人雅事之极。现在水源被归集封闭起来,乐趣也就少多了。大雾逐渐消散,树林里时隐时现巨石上的石刻,这样的景致实在难得,再好的影视剧布景也难有这样美妙的自然魅力。山顶少有人至,树下的枯枝败叶好似一层松软的摊子,走上去沙沙作响,还有沾在衣服上的露水。 晨雾中的冠山之巅,在密林中寻找着一块块先人的摩崖石刻墨宝,这份意外的幸福,实在难忘。 恋恋不舍下山,路过仰止亭,旁边还有巨石上写第一石三字。继续下行,等回到资福寺山门古槐下,大雾已散,寺僧在打扫院子。此时才见山下上来了几个人,拿着香进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