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年终策划·深圳 | 在停不下来的每一天,我们如何减速并抵抗?

39. 年终策划·深圳 | 在停不下来的每一天,我们如何减速并抵抗?

2022-01-11    84'30''

主播: 问题青年Wonderers

212 2

介绍:
我们和《打边炉》主编钟刚、青年学者袁长庚,在宝安城中村的「附近closer」书吧,探讨了“快”在深圳为什么会是一个问题?并实践了“减速”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钟刚 | 资深媒体人,《打边炉》主编 袁长庚 | 人类学青年学者,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本期问题青年】 阳少 | 青年志编辑,深二代 【本期介绍】 速度就像深圳的同义词,为此还诞生了一个组合:深圳速度。它吸引着不同年代的青年投身于此,在以极大的热忱打拼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形态和尺度。 然而速度太快也会让人吃不消,就像很多人的诉苦:“我在深圳没有生活”。这句话的前提在于,“工作”被预先排除在“生活”以外,似乎人只能在不属于自己的节奏中,被动加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力被钝化,经验变得稀薄,目标明确且单一,每个人都化身博尔特,在狭窄的跑道上,既找不到“我”,又看不见其他的人。 今年11月,青年志在《一个深圳人的逃离与回归:搞钱之都、文化沙漠和边缘的可能性》一文中,采访了一些在深圳生活但不与“速度”同步的朋友。 延续这篇文章的探讨,在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深圳站的第一场播客Live中,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打边炉》主编钟刚展开讨论,关于“加速”的观察与与反思,以及“减速”的可能。 【收听指北】 04:18 城市的空间安排体现了速度感,比如深圳有很多适合跑步的地方,但没有太多可以闲逛的去处。 08:48 袁长庚认为,当一个社会快了四十年,慢是必然会到来的现实,但习惯了“快”的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处理“慢”下来的状态,从价值观到身体机能。 12:08 系统对个体有着巨大的消耗与牵制,个人只有进行一些干预和扰乱才能获得自主呼吸的空间,《打边炉》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打破“媒体”工作的惯性与传统。 18:24 关键不在于刻意地“慢”,而是重新定义事物的逻辑,并反复追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5:31 有人说在深圳谈论“速度”会显得“矫情”,因为它的定位就是经济特区,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节奏,快也好,“搞钱”也罢,这些因素能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吗? 32:18 “搞钱”和“艺术热”是一对矛盾体,但却同时发生在深圳,这意味着一些深圳人开始在追求金钱以外的东西了。但外部的目光关注的依然是深圳的资本和艺术市场,钟刚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陷阱”。 38:39 身为“深二代”,阳少觉得自己和周遭的同学,彼此的经验有明显的同质化,大家也习惯了一直生活在深圳,只有离开这座城市才能对“深圳人”的身份进行检视和反思。这是深圳独有的症候吗? 42:27 袁长庚:“一个城市要重新讲自己的故事,想重新找到自己位置,它需要一个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对什么样的艺术,对什么样的文艺,对什么样的文字,对什么样的信息是敏感的。” 45:55 钟刚:“有一句话叫‘来了就是深圳人’,它强调大家要努力去成为一个深圳人,但在来深圳之前的经历以及故乡带给他们的影响,就不太被谈及了,但我觉得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深圳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个体的工作,每个微弱力量的坚持,在这个城市显得非常珍贵,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城市文化的书写就变得特别重要,其影响力甚至可能会超过一些由主流资源推动的事情。” 51:38 现场观众互动一:两位老师对年轻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坚持做一些事情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01:00:57 现场观众互动二: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如果你很强调它“慢”的话,跟你很强调它一定要“快”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生活得很快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样子的一些优越的条件,他们需要去支撑家庭,但是当他们的生活条件到达一定程度后也会想说要慢下来。 01:14:22 现场观众互动三:在网络媒介高速运转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完整读一本书了,甚至《指环王》这样的电影重映都会被批为“烂片”,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提倡一种“沉淀”会不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另外,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后的停滞,也受到了儒家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经验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本期音乐】 Sleeping at Last - Atom 1 Sleeping at Last - Atom 3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