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生活之”书海拾贝”3

诗书生活之”书海拾贝”3

2018-04-29    15'15''

主播: 阳光^_^🎹

32 0

介绍:
书海拾贝(3) ──<曾国藩家书>精彩摘录 Sunbeam 六《凡事皆贵专》 四位老弟左右: 凡事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注释:(1)博爱而不亲—平淡的交往,不会亲近。(2)博观他途—博览群书,兼收并蓄。(3)此眩彼夺—引意为变来变去。 七《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四位老弟足下: 1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显?何患家运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条规,使诸弟尊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进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2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注释;(1) 所望者—所希望的。(2)强立—自强自立。(3)别立课程—另外开设一些课程。(4)习见—听(这些话)多了。(5)是以—因此。 八《事事应勤思善问》 四位老弟足下: 1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2昔鹜源王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注释:(1)鹜源—在江西,此地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2)训蒙—教幼童,引申含义为作私塾中的启蒙老师。(2)里闾--里巷,乡里。 《曾国藩家书》简介: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全集近一千五百封家信。 它集中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生活活动,以及他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他的家书极具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语言朴实干练,论述通俗易懂。是为人子女、父兄之角色不可多得的良书。他以自身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家书中曾国藩的教子书谈的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与弟书谈的多是從政治军之道。无论在家庭教子和从政治军,曾氏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曾国藩关于治学修身齐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论述,对后人仍有研究和弘扬的价值。